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返顾30年
3  4  
PDF 版
· 浦东开发,故事背后有哲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浦东开发,故事背后有哲理
赵启正回望上海浦东18年前草创岁月
■本报特约《新闻晚报》记者 李宁源
  上海的浦东开发区一直被人们誉为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传奇”。

  它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开发时,中国正逢经济的重大转折,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它基础差,与大上海繁荣的外滩一江之隔,却是农田遍布。

  今天,它成为了正在面向国际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高科技研发中心的新城区,成为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恰逢改革开放30年,利用这个节点,重新回顾浦东在开发伊始的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想法和做法。

  赵启正,曾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浦东新区第一任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作为浦东的第一代建设者,他向记者重新讲述了浦东开发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事。

  开发前的浦东

  请外宾吃饭找不到一个像样的饭店

  记者:能谈谈过去的浦东是什么样子吗?

  赵启正:没开发前的浦东是上海的落后城区,几乎没一个能看上眼的建筑。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有条路叫烂泥渡路,每逢暴风雨就“水漫金山”,家里家外积水满到膝盖。

  开发最开始时我们想在浦东留点好的建筑,难极了。挑来挑去留了两个做纪念,一个是浦东当时的最高建筑,5层的救火观察楼,还有就是民国初年的一处陈氏旧居。

  浦东新区成立之时,东方明珠刚开始打地基,能看到唯一的一幢较高的楼就是黄浦江边的港务局大楼。你出去看一圈回来,鞋底下沾的全是土。请外宾吃饭找不到一个像样的饭店,当时我们就只能在临时的办公室毗邻的小绍兴白斩鸡店请他们吃饭。那是一家小饭馆,后来旁边新开了家半岛饭店,才有了个算是像样的接待外宾吃饭的地方。

  当时浦东新区筹委会是在原来的黄浦区文化馆办公,没有食堂,我们就借对面东方医院的食堂吃饭。办公地方不够了,就在文化馆上加盖了一层。

  对了,当初浦东那条水漫金山的烂泥渡路就是现在的银城路,现在路的北段一边是金茂大厦,一边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路的南段是美丽的滨江园,路东是巍然屹立的楼群和世纪大道,路西是滨江大道滨江花园,这儿已成了美不胜收的所在。今天看,也许不应该改这个路名。

  为什么要开发浦东?

  需要“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记者:浦东的开发比深圳珠海厦门这些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晚了10年,为什么选择在1990年开发浦东,而不是在改革开放的初始?

  赵启正:中国改革开放并没有外国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上海的GDP曾经占到中国总GDP的1/6,如果一开始就在上海开发特区或新区,一旦失败了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深圳的特区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也为其他后继的特区和新区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邓小平同志选择在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

  记者:为什么要开发浦东?

  赵启正:开发浦东可以说是个时代的选择。上世纪80年代世界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要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占一席之地,我们需要有几个强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去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

  先看看国外,美国有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欧洲有伦敦、法兰克福,英国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除了伦敦还有爱丁堡是它的金融中心。

  中国当时有资格能与世界进行经济对话的只有香港,但还没回归,就是回归了也是“一国两制”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我们还需要“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我们有个开发浦东的口号: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虽然听起来只是句口号,但它是有道理的。把上海建设成面向国际的经济城市,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

  记者:为什么要选择浦东,而不是全国其他地方,或者上海其他地方?

  赵启正:事实上,也曾选择了其他地方,在浦东之前有五个特区,最近又有天津滨海新区。

  当时上海也面临一个选择,是开发浦东呢,还是改造浦西旧城区呢?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在他的《日本列岛改造论》里有这么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他说东京的城市布局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改造一个旧东京要比建造一个新东京要多花9倍的钱。可惜,在东京没有像浦东那样的一块地方。

  浦东和市区只有一江之隔,建好足够的桥和地道就连成了一片。世界上许多名城都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河的两岸经济都很发达。浦东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宝地,选择在上海市区的旁边建一座新城区,同时带动改造浦西旧市区是极其正确的。

  浦东开发中的哲理

  不只是经济开发,而是社会开发

  记者:听说浦东开发中的许多故事的背后有不少哲理?

  赵启正:浦东开发伊始就提出“浦东开发不只是土地开发、项目开发、经济开发,而是社会开发,即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思想对战略投资者特别有吸引力,他们理解优良的社会环境能保障他们事业的长久发展和利益。

  在我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惜土如金”四个大字。外商们就问我,惜土如金是不是就是土地很贵?我说不仅贵,你还要使用得当。比如说郭鹤年先生投资的香格里拉饭店,位于陆家嘴的中西地带,不仅地价高,他们的投资也高,否则就浪费了那个地方,这座大饭店营业得极为成功。

  在陆家嘴的黄金地段有个陈氏故居,那是在民国初年建的,上世纪90年代初,拆它还是保留它有很大分歧,我不赞成拆,拆了浦东就没有历史建筑了。我临去北京时说过一句话: “千万别拆。”这就是我的“遗嘱”。当时来访的澳大利亚副外交部长参观了这个地方说,世界很多地方建些高楼并不困难,而保留一些旧建筑,那是要下决心的。

  记者:有人说特区和新区在开发之初国家给了特殊的政策,现在这些政策没有了,它们还能顺利进展吗?

  赵启正:你见过煤炉吗?开始点燃的时候,煤是不着的,要拿纸和木柴把煤球烧着,这些财税优惠政策就是“纸”和“木柴”。

  当有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工业环境,新的投资不再有新区初建时的困难和风险了,新投到浦东这个大炉子中的“煤”很容易燃烧了。大家都是炉中燃烧的煤,熊熊之火会越烧越旺,“纸”和“木柴”就不重要了。

  记者:作为浦东第一代建设者,在规划过程中,你对浦东的什么地方印象最深?

  赵启正:有两个地方的印象比较深。一是陆家嘴的规划,当时请了英、法、日、意、中五国专家参与讨论。那是在1992年11月,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三楼,长桌上摆好了5个城市模型。其中中国的方案强调从浦西看浦东,建筑物的层次感;强调了东西向的轴线功能,这就是后来的世纪大道。

  其中英国设计的方案专门按照太阳光线投影的角度,按照季节的不同利用了专门的程序,设置了整个楼群的自然的合理采光。意大利的、日本的和法国的方案也各有特色,最终把5套方案综合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的陆家嘴规划。

  浦东各功能小区之间有比较大的间隔,这给后人继续开发留有余地。我说过一个美丽的城市不能在20年建完,那样,会使用同样的理念和类似的建筑材料,要200年建完才会丰富多彩。香港有媒体据此说浦东留了“子孙开发区”。

  二是世纪大道的设计,一端是政府和文化区,另一端连着中心商业区。最初的设计就是觉得通畅就好,后来还要求街面美丽和商业及文化功能。在巴黎展览过世纪大道的模型,起初法国人并未给予注意,我们说这条道就相当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他们兴趣就来了。说这个话时,我们心里面是很委屈的,心里想,会有一天哪国人会说他们的哪条大街像中国的世纪大道。

  浦东未来怎样继续发展?

  浦东要转过身去面对太平洋

  记者:从18年看下来,浦东是全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怎样继续发展?

  赵启正:发展浦东如果急功近利,只限于追求经济方面就片面了,必须再加上人文发展,浦东发展才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纵观上海历史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是经过四五代才完成的,但浦东约三分之一的面积要在10年内就完成城市化。这里面有很多难题,首要的是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和适应城市生活。

  浦东绝对不是上海的浦东,而是全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当时我有句话,要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要转过身去面对太平洋,要吃太平洋的大鲸鱼,才有营养。也就是说吸收世界的智慧,世界的资金,世界的技术,世界的经验。

  浦东的形态建设,浦东的“硬件”建设已初见成果了。开发现代经济大城市的功能,也即“软件”开发,也许比起“硬件”的开发更需要智慧,更需要人才。如何让浦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要看后面建设者的努力了。

  浦东的任务还很重。浦东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带头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还有待完善;经济运行和增长方式还有很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配套的地方;城区与农村的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和解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返顾30年 D0003 浦东开发,故事背后有哲理 ■本报特约《新闻晚报》记者 李宁源 2008-6-25 钱江晚报d00032008-06-2500029;钱江晚报d00032008-06-2500020;钱江晚报d00032008-06-2500021;钱江晚报d00032008-06-2500024;钱江晚报d00032008-06-2500025;钱江晚报d00032008-06-25000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