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4版:人文·互联新闻
3  4  
PDF 版
· 电子商务平台升级版
阿里巴巴狂招500人
· 金山收购“深圳卓尔”
· 侃大山式教历史惹争议
· 更多人享用移动搜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毕业最后一课唱京剧,讽刺批讲信手来
侃大山式教历史惹争议
  这不是明星档案,而是百度百科中,网友们为一个老师制作的“名词解释”。

  这个老师,叫袁腾飞,是北京某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老师。让他出名的,是被发上互联网的一系列历史课视频片段。

  在这些视频片段中,他会用京剧与学生道别;把拿破仑说成是一个“很够爷们儿的人”;用“蛤蟆吞恐龙”来比喻“偷袭珍珠港”事件……因为这,他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史上最牛历史老师”后,其相关网页有5.7万篇。

  与曾经出现的网络“红人”一样,这位“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出现同样引起了争议。

  意外:

  讲课视频蹿红网络

  “如果你们考好了,在外面多提提我;如果你们没考好,千万别说是我教的……我也不会说什么煽情的话,给大家唱一段吧……”在同学的掌声中,袁腾飞唱起了京剧《将相和》中的一段。这是“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系列视频中最新上载的一辑。

  这些视频共有24集,一个月前最早出现在“优酷”网站上,其内容都是袁腾飞为高三学生讲授历史课的片段。而这些视频最大的特点在于,尽管讲授内容大都围绕着课本,但是主讲者那种“连批带讲”、嬉笑怒骂的讲课风格,经常引来学生们的哄堂大笑。

  例如,讲到美国独立战争,他说:“地是黄的,树是绿的,只有英国兵是红的。你想想这玩意儿,这不是‘作’吗?‘咣’给你一枪,你都不知道打哪儿了,因为你衣服是红的啊,你也找不到伤口。”

  由于这些视频机位固定、画面清楚且不颤抖,而画面左上角有一个学校的名称,网友猜测这些教学片段可能来自袁腾飞以前上课时的教学资料。而上传者或是学校工作人员或者是购买教学资料的学生。

  网友:

  看了他的课想哭

  在百度的“袁腾飞”吧,很多他曾经的学生补充了许多袁腾飞上课时的细节。

  一位网名叫“波拿马的某”的网友列出了几条:“大多数时候袁老师都是坐着上课,不过,只要老师一站起来,就要讲一些奇闻趣事了”;“天气热的时候老师竟然拿了一把巨大的扇子,我还以为老师要给我们上评书课”……

  除了这些曾经上过他课的学生以外,更多的网友仅仅是看过视频而喜欢上他的讲课风格。“我第一次看到袁腾飞老师讲课。我真的哭了,真的。”一位网友在百度“袁腾飞”吧这样描述自己看了讲课视频的第一感觉。

  争议:

  历史是否应该这样教

  如同曾经出现的所有网络“红人”一样,“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出现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争议。而这主要针对的是袁腾飞用侃大山式的语气解释历史现象。

  一位名叫“莎士比亚说”的网友认为,“不论方法多么新颖也好、言语组织多么风趣也罢,最为关键的地方应该是客观地讲述历史,和具有真实性的内容,这些对学生才真正有用。”

  甚至于有人抨击袁腾飞上课“像一地痞在侃大山”。而一位网友虽觉得袁的课受学生欢迎很正常,但不能认同,“我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很喜欢这样讲课的老师,但是后来明白了,这种东西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仅仅适用于教学生”。

  袁腾飞:

  只想把知道的表达好

  刚知道自己成了“史上最牛”,与讲课视频里的“最牛老师”不同,现实中的袁腾飞显得很低调。尽管他本人是海淀区高级历史教师,但是他甚至不希望别人知道他的工作单位,以及从教经历等等。

  袁腾飞是10天前从一个在国外的学生那里知道自己成了“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随后,他又上网对自己进行了“搜索”,直到那时他才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历史课原来那么出名。

  不过,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名声”,袁腾飞坦言“我现在挺害怕的”。他说中学历史老师跟大学老师不一样,他们不是研究历史,而是普及历史知识:“我的受众是中学生,我是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如果连兴趣都没有怎么能学好历史呢?”

  对于别人的质疑,他解释:“我讲的,包括自己的观点都是有资料可循的,但是我不是为了研究,因此并不严谨。如果让我去跟人家进行论战那种,我实在没有这个精力。”袁腾飞说,其实,中学的历史课应该是“关起门来说话”。

  袁腾飞说自己从正式成为老师后,除了公开课以外,自己再也没有试讲过。课上的那些北京土话、讽刺批讲都是信手拈来,而不是刻意为之,“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只是觉得很自然,可能与我对评书、相声这些曲艺的喜好有关系”。

  袁腾飞觉得自己讲课不是为了教授别人什么,而只是想“把我知道的更好地表达给别人”,而那对他来说是一种很大的精神满足,“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得好好告诉告诉你’的那种感觉”。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通讯员 满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互联新闻 D0014 侃大山式教历史惹争议 2008-7-1 FB9761B8881FE429482574780026A471[A5-满羿 ≈A1-林丹≈B1-林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