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两岸·周末包机首航
3  4  
PDF 版
· “数”说两岸周末包机
· 少年中国
· 这一刻让我们心动
· 遥远的乡愁
· “数”说大陆居民赴台游
· 暑假开始了 小伢儿怎么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遥远的乡愁
一首歌的故事与大陆人的台湾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 谢晔
  台湾,这枚太平洋上的珍珠,自从甲午战争把她从母体摘离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个民族心灵深处永难愈合的暗伤。轻轻触及,太平洋就起伏不止,翻江倒海。

  台湾,如同一抹笼着轻纱的雾,通过共同传承的文明血缘的传递,时常弥漫在大陆人的梦乡,即使他们从未踏足过这片遥迢的山河,也会忽然涌起淡淡的乡愁,时聚时散,如同云卷云舒。

  这种文化与心灵上的乡愁伴随着大陆60/70后一代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读着《油麻菜籽》,听着《龙的传人》,抄着琼瑶情书,看着《悲情城市》,他们情窦初开,开始了桃红柳绿的人生。

  多年以后,当他们偶尔点开一个同龄人的博客,耳边突然响起熟悉的旋律,眼中猛地跳入久别的文字,菁菁校园的记忆就蠕蠕在胸中爬动。点点滴滴,如疏雨滴梧桐,洒落在心里——

  哦,那是乡土文学,哦,那是校园歌曲,哦,那是侯孝贤的电影,那是罗大佑的歌,那是余光中,那是席慕蓉……那是曾经的少年,那是婉约的青春。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读到余光中的诗。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大学中文系一位学长宿舍里,简陋的竹书架上随意斜搁着那本《诗魔之歌》。这位师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大师”的研究生学长,本业是“文学理论”,然而酷爱鲁讯和诗歌。一见之下,对美呵、爱呵、诗呵向来迟钝的“新闻系土人”却顿时爱不释手,一“借”就借到了我的书柜上。如今已经被我作为懂诗的证据,显摆得磨出了毛边。

  后来,就听到了李双泽的《少年中国》和《美丽岛》。

  李双泽,台湾1970年代“中国现代民歌运动”之父。毕业于淡江文理学院历史系,后赴美学画,自幼酷爱音乐。1976年回台后就谱了诗人蒋勋的《少年中国》和《美丽岛》,传唱至今。吊诡无比的是,“两蒋”当局以“向往统一”查禁了《少年中国》,以“鼓吹台独”查禁了《美丽岛》。其实,今天被“台独”分子横刀夺爱的《美丽岛》歌词中的“福摩莎”等语是后来被人篡改的。

  李双泽在28岁淹死前曾经对诗人蒋勋讲述过他在美国西餐厅驻唱时的经历。一次,即将闭市的西餮厅里只有几个亚洲面孔寂寞地啜饮,突然有人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我家就在岸上住”,马上群起和之,浓烈的乡愁弥漫在异国夜晚。蒋勋说,这部描写朝鲜战争的电影插曲,是那个时代留学美欧中国人的思乡曲。

  当我在蒋勋《写给故土》的自序中读到这个桥段时非常惊讶。我想,这种基于共同传承的历史文化而冲破政治隔阂的文化乡愁,也许就是两岸久分必合的历史潮流的源泉。

  今天,心怀遥远乡愁的大陆人民终于踏上了那块别梦依稀的土地,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乡愁萦绕着大陆人60年,阳光下,云正开,雾将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两岸·周末包机首航 A0004 遥远的乡愁 ■本报记者 谢晔 2008-7-5 48257178002CE1744825747C0039767C[B1-潘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