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4版:背影
3  4  
PDF 版
· 将门之女冯理达:岁月沧桑若等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将门之女冯理达:岁月沧桑若等闲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她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和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是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之一;

  她是国内外著名免疫学专家,主编学术专著8部260万字,3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她是全国第八届政协常委,第七、九、十届政协委员,提出政协提案155件。

  2008年2月8日,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走完了饱经沧桑又激情燃烧的83载人生。

  一心向党 申请入党用了26年

  在冯理达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1947年8月,她和父母站在美国旧金山的海滩上,眺望着远方。

  浩瀚的海洋,隔不断游子对祖国的思念。1948年8月,冯玉祥夫妇准备远渡重洋,参加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那时,冯理达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太平洋生物学院生物系学习。

  从父亲率兵张家口抗日,到举家赴泰山赋闲,再到远走美国“考察水利”,在随父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冯理达逐渐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这个政党的纲领和主张深深吸引。于是,她和丈夫毅然决定:跟着父母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谁也没有料到,当轮船航行至苏联敖德萨附近海域的黑海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让冯理达永远失去了她最敬重的父亲和可爱的妹妹。

  “黑海事件”的生离死别,成为冯理达一生永远的痛,也成为她的人生新起点。

  回国后,她越来越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9年,冯理达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学习期间,她第一次提出了入党申请。在列宁格勒医学院,她获得了免疫学副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被作为医学院的教科书出版。1957年,列宁格勒白喉肆虐。为了消灭这种传染病,冯理达创造性地运用针灸和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当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了零。一时间,冯理达成为苏联的新闻人物,她的讲课教材被编成专著——《中国针灸学》。面对苏联的挽留,她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58年,冯理达回到中国,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工作。“文革”期间,她和母亲都受到了冲击。母亲李德全被扣上“中国第一号老爷”的帽子,受到批判;她的丈夫罗元铮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失去自由;儿子罗悠真被下放到钢铁厂,当高炉装填工;她自己也被打成“双料特务”,剥夺了工作权利。

  不久,母亲病逝。1973年,在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关怀下,冯理达被调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工作,当上了一名普通住院医生。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

  重重磨难,丝毫没有动摇冯理达对党的信仰。

  1973年,冯理达到海军总医院工作的第一年,就先后5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每个月都主动向党支部汇报思想。

  1975年12月23日,是冯理达永远铭记的日子。经过26年的苦苦追求,她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闻此消息,她喜极而泣。那一年,她已经50岁。

  那一天,冯理达在日记本上写道:“生我者是母亲,育我者是党,做了党的人,就要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向组织汇报思想,主动向组织递交自我鉴定,外出时间超过两周,都以书面形式汇报——从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直至去世,冯理达整整坚持了59年。

  如今,在冯理达的75本日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感谢党、感谢人民”和“为党增光添彩”。在每个冯理达认为值得纪念的日子,她都会在日记里写出自己的深切感想。

  “八十春秋一瞬间,岁月沧桑未等闲。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一首《八十抒怀》,道出了冯理达这位一生爱党爱国老人的心声。

  无私奉献 中国免疫学的开拓者

  冯理达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法国人的画像——免疫学创始人巴斯德。画面上,巴斯德神情专注,观察着试管中的标本。那是她最敬重的科学家之一。

  1978年,53岁的冯理达奉命创建海军总医院免疫室。一间房,两张桌,三个人,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然而,简陋的条件,挡不住她追求真理的激情。没有桌子,她就找来废弃的木料自己动手搭台子;没有电子显微镜,她就带着医学标本到其他单位做实验;没有防护服,她就冒着辐射的危险,开展放射免疫研究;没有工人,她就亲自洗试管和器皿,手上的皮都泡脱了。

  搞病毒实验需要无菌操作间,可当时的医院不具备条件。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地方:尚未启用的电梯间。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日夜苦干,反复实验,终于用科学方法证实了中医药对流感病毒的杀伤抑制作用,这一成果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奖。

  经过艰苦创业,免疫室拥有了病毒细胞室、免疫实验室、血液流变室、电子显微镜室、动物实验室和免疫研究门诊等6个部门,一项项研究成果从这个小小窗口走向世界。

  上世纪80年代,冯理达率先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免疫学学科的思想,把免疫学

  研究提高到中西医结合整体论的层次,并创立了免疫宏观学、免疫微观学、免疫康复学、免疫物理学、部队免疫学等,为丰富世界免疫学作出贡献。她创造性地运用电学、力学、电动力学和电磁学等理论进行机体免疫研究,使中国免疫学在基础实验及临床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受到了钱学森等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上世纪90年代,冯理达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开始探索人类健康长寿的奥秘。1999年,她出版了第一册《健康健美长寿学》,阐述了健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健康是国家财富”等理念。近年来,她共出版《健康健美长寿学》6册,总计200万字。

  晚年,冯理达经常奔走在工厂、社区、农村、部队,不知疲倦地传播健康知识,被誉为“健康使者”。针对中国的“银发浪潮”和医疗费用增长趋势,她强调防病重于治病,提倡弘扬中医文化,提高人群免疫功能。她说:“人要有存储健康的意识,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了健康,再富也是贫穷的。”近10年来,她在国内授课上千次,听众达数十万人,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受任何宴请。

  就在冯理达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她每天的工作仍排得满满当当。

  冯理达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党,却从不要求回报。冯理达是专业技术2级,享受高级领导干部待遇。但80岁之前,除了参加公务活动,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直到2004年骑自行车上班途中被汽车撞伤,在医院领导的一再劝说下才开始乘坐配给她的专车。

  多年来,冯理达的住房面积一直没有达到标准,可她从未提起。2000年,医院按规定标准补给她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可她说:“我的房子够住了,请组织上把这套房子分给住房困难的同志吧。”

  大爱人生

  毕生践行党旗下誓言

  冯理达走了,没有留下一件贵重的遗物。只有那一盆盆淡雅的兰花,馨香如故。

  冯理达一生以兰花为友。她和丈夫养兰、画兰、咏兰,传为佳话。“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去芬芳过便空。惟有大地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芝兰含幽香,竹虚节亦强。人间颂兰竹,品格最高尚。”这些都是他们的杰作。

  兰如其人,人如其诗。作为冯玉祥将军的长女,她既有父亲的侠骨,又有女性的柔肠。她一生追求高尚、气节、至善、至美,如同兰花的品格。

  冯理达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她的人生字典里,爱不是狭义的家庭小爱,而是广义的人间大爱。

  冯理达常对儿子罗悠真说:“我的孩子不止你一个。”的确,她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天吃饭时,只要有一个孩子没回来,她都会倔强地等着,直到人齐了才开饭。她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还教他们学文化、学技能,甚至还送到国外培养。

  在病人面前,冯理达也永远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她以医者的仁爱,温暖了无数病人的心。

  20世纪70年代,冯理达在海军总医院传染科当医生。她常常主动到病人的床前,嘘寒问暖,和他们谈心交流,打消病人的疑虑和恐惧。

  海军总医院原传染科护士李永妹记得,1974年冬天,医院收治了一名中毒性痢疾患者。有天晚上11时多,病人把被褥和床上弄得到处都是大便。冯理达二话没说,抱起病人就开始换衣服,还打来热水帮他擦洗身体,一直忙到凌晨。就在李永妹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看见冯理达正在洗手间里洗东西,那是病人刚换下来的脏衣服。一瞬间,李永妹的眼泪掉了下来……

  1995年,13岁北京女孩王惠身患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冯理达为她进行辅助治疗后,专门请来脑肿瘤专家对她进行手术。为了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冯理达安排她住到自己的办公室,并为她买了食堂就餐卡,时间长达2个多月。痊愈后,冯理达又出资让她学习计算机。

  作为一名医学专家、海内外知名人士,冯理达生活简朴,粗食素衣,本该有不少积蓄。然而,她的钱却总是不够花。多年来,她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会慷慨解囊。无论是南方洪水,还是印度洋海啸,只要有灾情,她就带头捐款。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贫困患者,也都牵挂着她的心。

  2006年11月23日,是冯理达的生日。儿子罗悠真拉着她去逛街,想为她添置几件新衣服。到了一家超市,冯理达忽然看见文具店里的圆珠笔很便宜,就高兴地说:“悠真,你看,这笔真便宜,西北贫困地区还有多少孩子没有笔写字啊,我过生日,最想要的礼物就是多买些笔,你看行不行?”那天,他们买了两箱 4000支笔,寄给了西北地区的希望小学。做完这件事后,她高兴地说:“这个生日过得很有意义,我很快乐。”

  作为多届政协委员,关注民生,关注困难群众,是冯理达提案的重要内容。她常常说:“我是党的女儿,人民的女儿,老百姓的女儿。”

  人去花如故,馨香满乾坤。冯理达走了,但她的品格却如兰花一样,散发着无尽的芬芳!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背影 C0004 将门之女冯理达:岁月沧桑若等闲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2008-7-7 钱江晚报c00042008-07-0700010;钱江晚报c00042008-07-0700011;钱江晚报c00042008-07-0700021;钱江晚报c00042008-07-0700022;48257178002CE1744825747D003F4B46[B1-董立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