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6版:故事
3  4  
PDF 版
· 贝当古:不堪回首,六年人质梦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贝当古:不堪回首,六年人质梦魇
■本版撰稿:许杰
  7月2日,哥伦比亚前总统候选人英格丽德·贝当古在被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绑架了6年4个月零9天后,成功获救。一同获释的还有3名美国军火商和其他11名人质。

  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贝当古高度赞扬了哥伦比亚安全部队的救援行动,并在谈及被囚6年多的生活时忍不住落泪。“死亡是人质最忠诚的伙伴,”路透社援引贝当古的话说,“我们同死亡一起生活……自杀的诱惑始终陪伴我们。”

  为了竞选遭到绑架

  “妈妈,我已经厌倦了,厌倦了遭受苦难,也厌倦了试图变得坚强。经过差不多6年的囚禁生活,我意识到,自己并不像从前所坚信的那样勇敢、机智和坚强。我进行过很多次抗争,多次试图逃跑。我一直努力使自己心怀希望,就像一个快要淹死、仅头部露出水面的人那样。但是,妈妈,现在我已经放弃了。我曾经想过,或许有一天会被释放,但是我也知道那些被他们枪杀的人的命运,我随时可能遭受那种命运。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我想,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这封于2007年12月公布的充满痛苦与绝望的信件,出自被“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绑架的总统候选人英格丽德·贝当古之手。当时,贝当古已经在丛林中被哥伦比亚的这支反政府武装囚禁了近6年。

  现年46岁的贝当古是哥伦比亚前教育部长的女儿,年轻时当过选美冠军,后进入政坛,当选国会参议员,被视作哥伦比亚政坛新星。她曾多次通过辩论迫使政府官员回应有关腐败指控。

  贝当古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家庭非常富有,曾以反腐败和毒品为口号参加总统大选。她的法语自传《我的内心风暴》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之一,她被很多人视为现代版的“贞德”。贝当古拥有哥伦比亚和法国双重国籍,曾在巴黎求学,师从后来担任法国总理的德维尔潘。回到哥伦比亚之后,她踏入政界,担任议员,并创建了自己的政党——“绿色氧气”运动。

  2002年2月23日,哥伦比亚政府与反政府组织“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和谈破裂后第3天,时年40岁的贝当古为了给其竞选造势,不顾哥伦比亚政府军的警告,和竞选搭档——身为律师的副总统候选人克拉拉·罗哈斯一起前往原为反政府武装控制的非军事区进行竞选宣传,两人在途中遭到“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绑架。

  受尽折磨不堪回首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共有约1.6万名成员,是拉丁美洲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反政府武装。该组织与另外一支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控制着哥伦比亚40%的国土,经常对政府军警发动袭击。

  绑架了贝当古和罗哈斯之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将她们列入一份特殊的名单。在那份名单中,共有近70名被该组织绑架的哥伦比亚官员、军人和警察。该组织打算将他们作为筹码,用以交换被政府抓捕的成员,他们威胁说,如果哥伦比亚政府在一年的期限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贝当古和罗哈斯等人就可能有生命危险。然而,贝当古当年的竞争对手、哥伦比亚现任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对这个问题的态度非常鲜明——交换人质只会打击政府军的士气,况且,释放在押的反政府武装成员无异于放虎归山。

  此后,贝当古和罗哈斯等人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活。罗哈斯在获释之后回忆说,她们经常戴着镣铐在丛林中艰难跋涉,还要担心随时可能出现的飞机轰炸。

  被绑架几个月后,罗哈斯与贝当古曾经策划过一次夜间出逃,但由于丛林环境恶劣,她们在逃跑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很快便被“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成员抓获。这次没有成功的出逃给她们带来了不小的惩罚。武装人员将蛇、大蜘蛛和一只死老虎扔到了她们的床上加以恐吓,并且从此不再轻易给她们打开镣铐。

  贝当古被绑后受尽折磨,她回忆称被囚丛林时过着动物般生活。贝当古说,沦为人质期间,她仿佛回到过去,回到了“史前时代”,“我好久没看到电灯,好久没用自来水和热水”。

  此次获救前,贝当古最近一次露面是在“哥伦比亚武装力量”发布的一段录像里。画面中,贝当古面容憔悴、神情沮丧,身困秘密丛林中。在一同发布的一封家信中,贝当古说,她时常被迫在丛林里走远路,“像动物一样”随处可以睡觉。

  一些先前获救人质说,贝当古遭绑期间患病,武装分子为防止她逃跑,用链条锁着她。2008年2月,“哥武”释放4名前议员。其中一人称,贝当古被绑后受尽折磨,身体和精神上已经“非常虚弱”。

  贝当古每天清晨4时起床,神志清醒但感到冰冷、沮丧。她盼着通过无线电听到母亲的鼓励话语。

  在丛林一处秘密地点,贝当古脖子上通常被绑铁链,铁链另一端固定在一棵满是泥土、滋生有大量昆虫的树木上。因此,贝当古丧失了食欲。下咽一些食物后,她往往要把它们呕吐出来。

  囚禁期间,其他一些人质惨遭杀害,贝当古也为自己的性命担忧。她怕自己被“哥伦比亚武装力量”杀掉,或者在“哥武”与政府军的交火中丧命。

  每晚6时,贝当古被迫回到吊床上睡觉。她跟周围大多数人质一样,靠无线电广播中亲友及支持者的口信维持生的信念,同时消磨乏味时光。

  囚禁期间,贝当古学会了抽烟。她通常用香烟同他人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如一小片香皂,一些胃药。

  洗澡时,贝当古要穿着衣裳,防止惯于窥视女人质的看守们偷看。获救后,当她被问及自己是否被强奸过时,贝当古说:“我有过痛苦经历……但我不想在这里谈论它,不想在这个欢乐的时刻谈论它。”

  22分钟“完美营救”

  2006年,哥伦比亚记者豪尔赫·博特罗依据对贝当古、罗哈斯等人的采访,出版了一本介绍此次人质事件的书,轰动了整个哥伦比亚。

  2007年8月,为了尽快使贝当古等人获释,哥伦比亚政府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担任中间人,在哥伦比亚政府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之间进行调停。查韦斯欣然应允,随即展开斡旋。在谈判过程中,哥伦比亚政府希望“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释放人质,而对方则希望政府释放其关押的500余名己方成员。由于双方的要求差距过大,查韦斯的调停工作并不顺利。

  哥伦比亚政府只好另辟蹊径,派出了多名特工打入叛军内部,并成功获取高级将领头衔。为了一次性救出所有人质,获得信任的特工向绑匪发出命令,让他们将三批人质集中到同一地点,以便直升机带贝当古和其他人去见叛军最高领袖卡诺,以便商量交换人质问题。

  7月2日,位于瓜维亚雷省森林的“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营地,贝当古同往常一样听着收音机广播,新闻里是她的母亲和女儿为自己重获自由奔走呼吁的消息。此时,看守她的武装分子忽然命令贝当古立即收拾行李,因为有一架直升机将把她送往别的营地。直升机到来前,贝当古还抱着一线希望,也许是国际组织终于打通渠道,让她重获自由。但飞机降落的那一刻,贝当古的希望又破灭了,下来的还是“武装分子”,有的身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服装,飞机上也没有任何标志。

  叛军将贝当古和其他十多名人质的双手铐上手铐,把所有人推上一架白色MI-17直升机。武装分子告诉贝当古,将要前往的目的地天气更冷,建议她带上一件大衣,但感到愤怒和失望的贝当古拒绝了。起飞前,负责看守贝当古的当地武装头目“恺撒”和一名手下也上了飞机。除了这架直升机,还有一架同样的直升机在上空盘旋。

  但直升机升空后不久,局面转瞬间发生了逆转。贝当古回忆说,她转过身,惊讶地看见随行的两名绑匪已被制服。飞机上数名武装分子蒙住了“恺撒”的眼睛,脱光了他的衣服,将他按在地上。“我们是政府军,你获得自由了。”对方的话让贝当古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来,直升机上所谓的“武装分子”是由政府军假扮。士兵们成功骗取两名叛军信任,劝说他们交出手枪后,迅速将其制服。整个过程贝当古几乎都没有注意到。得知获救的消息后,十多名人质“高兴得又蹦又跳,喊着哭着,相互拥抱,直升机几乎都要从天上掉下来。”贝当古说。

  哥伦比亚军方将领蒙托亚说,直升机在叛军营地停留了22分钟,“这是我生命中最长的一段时间。”救出贝当古后,哥军方并没有对当时留在地面的58名绑匪采取行动,以便给未来的和谈留余地。

  再见亲人欣喜若狂

  当贝当古走出救援军机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上帝啊,这是一个奇迹,这种完美行动几乎是空前的。感谢哥伦比亚,感谢法国。”

  哥伦比亚国防部长胡安·曼纽尔·桑托斯说,所有被解救出来的人质身体健康状况都良好。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贝当古哭诉了被关押的遭遇,并高度赞扬了哥伦比亚和法国领导人以及哥伦比亚安全部队。

  贝当古的两名子女居住在法国。得知母亲获救消息后,两人随法国外交部长贝尔纳·库什内飞抵哥伦比亚,与多年不见的母亲团聚。

  贝当古在波哥大机场迎接儿子和女儿。 “我想感知他们,抚摸他们,看着他们……他们多么漂亮,”法新社援引贝当古的话说,“我曾告诉他们,他们得忍着点,因为我将表现得像口香糖……我打算用亲吻淹没他们。”见到儿子和女儿时,贝当古流下激动的泪水。

  之后,贝当古携子女前往父亲加布里埃尔的墓地。贝当古2002年2月参加总统竞选活动期间遭绑架,几周后,她的父亲心脏病突发去世。

  贝当古说,给父亲扫墓的时刻“非常感人”;而沦为人质期间,得知父亲死讯之时是她最艰难的时刻。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故事 C0006 贝当古:不堪回首,六年人质梦魇 ■本版撰稿:许杰 2008-7-7 钱江晚报c00062008-07-0700012;48257178002CE1744825747D0028963B[B1-何黎];钱江晚报c00062008-07-0700015;钱江晚报c00062008-07-0700016;钱江晚报c00062008-07-07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