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2版:纪念日·奥运中国
3  4  
PDF 版
· 申奥成功七年
三个普通人的奥运缘
· ◆见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申奥成功七年
三个普通人的奥运缘

  申奥成功七年

  三个普通人的奥运缘

  潘月明 从旁观者到火炬手

  申奥记忆:2001年7月13日晚,潘月明清楚地记得全家人一起在家里看电视,当晚上10点多萨马兰奇公布北京胜出时,跟电视机里的观众一样,全家也是欢腾一片。当时潘月明印象最深刻的是7年前已经81岁高龄的婆婆感叹道。“我年纪那么大了,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2008年的奥运会。”

  

  ◎奥运进行时

  学生收了好几万

  身为德清县木兰拳协会会长的潘月明曾经捧回了10多项全国大赛的金、银奖。她木兰拳的规范套路,被作为全国首届木兰拳比赛评分依据。2001年申奥成功后,潘月明觉得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饭总是家人送到协会去,匆匆扒了几口马上又放下。七年下来,在潘月明的努力下,她的学生已经扩展到几万人,从武术基本功到木兰拳、扇、剑,从练功十八法到太极拳,只要有人需要,潘月明“挤”出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悉心教授。

  “我们的体育健儿要更快更高更强,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至少可以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潘月明这样解释她热衷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动机。

  为了表达对奥运的兴奋之情,潘月明组织了一些学生编排奥运五环的大型舞蹈。2004年德清县的九运会上,潘月明和她的500学生在开幕式上一亮相,就引起观众的赞叹,整齐划一的奥运五环舞动着,那生气勃勃地一举手一抬足洋溢着浓浓的奥运情怀。

  她会永远记得2008年6月21日,天气很好,在嘉兴鸳鸯湖,跳动着的火炬向她靠近,她激动地接过火炬,向前跑去,旁边的护跑手让她跑得慢些,慢些,她都没听见,只有一个声音在心中回响:为中国加油,为奥运加油! 本报记者 董碧辉

  陈新生 就盼着为奥运做点啥

  申奥记忆:2001年7月13日之前,金乡徽章厂的老总陈加枢就给厂里发了一个通知,奥运会是大事,员工一定要注意收看电视直播。

  陈新生在家里吃过晚饭后,就和家人一直守在电视机前,“56票,比第二名的多了30多票”,陈新生说当时一听到北京获选的消息一下子兴奋地从沙发上蹦了起来。

  接着马上接到厂里的电话,说是有一个庆祝活动。赶到厂里,大家都很兴奋,全体人员开了一个会以后,就开始放鞭炮庆祝。

  ◎奥运进行时

  这个单子立了军令状

  陈新生是苍南金乡徽章厂的董事长助理,在得知北京申奥成功的的同时,他们已经准备要给雅典奥运会提供徽章,“给雅典奥运会提供的是纪念徽章”, 陈新生说,当时他们就想,能为北京奥运会做点啥,那该多好啊。

  今年6月份,他们终于盼到了北京奥组委的委托——为奥运会生产80万枚志愿者标牌,这一天他们激动不已。陈新生说,这种志愿者标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围的志愿者,只有一枚,挂在胸前,有中国印,有残奥会的会徽,还有心心相扣的志愿者标志,上面有志愿者的英文字样“VOLUNTEER”,另外一种是给一线的专职志愿者的,一共5万套,一式5枚,不但可以戴,还可以收藏。

  “前几天我们的老总刚刚从北京回来,他说这次奥运会在家门口举办,领导很重视,意义比较重大,一定要提前完成任务。”陈新生说,志愿者马上就会赶赴北京,目前他们为志愿者打造的标牌也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本报记者 董碧辉

  张清 亲历者的最后一班岗

  申奥记忆:在萨马兰奇宣布投票结果的那一瞬间,张清的脑海里一片空白。而当他如梦初醒时,才想起与战友们相拥而庆,不轻弹的男儿泪也没能忍住……

  他回忆说:“1993年临去蒙特卡洛之前,爱人问感觉怎样。当时我就说有点悬,如果赢的话也就是一两票,输的话也就是一两票。最终,北京果真以两票之差输给悉尼,痛失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

  

  ◎奥运进行时

  不看开幕式不遗憾

  63岁的张清曾经是北京奥申委副秘书长兼外联部长,现在的身份是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场馆服务副主任。七年过去了,当奥运会马上就要在家门口举行,曾经为这个梦想奋斗过、失落过、兴奋过的张清却显得非常平静。

  “千万不要觉得奥运会能改变一切,我们的心情应该平和一点。”张清说,“不要把期望值吊得太高,这样即使碰到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也能平缓地处理。面对百年的奥运梦想,我们肯定充满激情,但是最重要的是把这份激情体现在严谨的工作中。”

  “开幕式您会去看吗?”

  “现在说不好。票肯定会很紧张,我宁愿把票让出来,毕竟以前看过很多届啦!”

  “不会感到遗憾吗?”

  “肯定会有一点。但是,与欣赏奥运会相比,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站好自己现在的这班岗。”

  新华社记者 王镜宇 赖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纪念日·奥运中国 B0002 申奥成功七年
三个普通人的奥运缘
2008-7-13 钱江晚报b00022008-07-1300021;钱江晚报b00022008-07-1300022;钱江晚报b00022008-07-1300023;钱江晚报b00022008-07-13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