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每日新闻·大特写
3  4  
PDF 版
· 种菜人心事有谁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菜贵了,赚钱并不易
种菜人心事有谁知
■本报通讯员 李刚 本报记者 苗丽娜 屠悦 本版摄影 陶玉其
  菜价贵了,涨得还不少,平常不起眼的小青菜竟然要4元一斤。

  6月以来,浙江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多处出现洪涝,造成叶菜大量减产。加上油价上涨影响,增加的运输成本只能转嫁到菜价上。在我省各地的许多菜场里,一斤蔬菜的价格甚至贵过了一斤鱼的价格。

  当“马大嫂”们抱怨菜篮子提得越来越重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常被我们忽视的群体——种菜人。

  菜价涨了,许多人都以为,这下种菜的人赚大了。但是,记者连日来走访了杭州笕桥、彭埠、萧山以及海盐的蔬菜基地,菜农面临的同样是物价高企的无奈和艰难——上涨的生产成本抵消了菜价上涨所带来的利润。但是,在这个挥汗如雨的酷夏,他们依然尽心尽力养育着他们的蔬菜,毕竟,一畦畦的蔬菜,仍寄托着他们一年的希望。

  海盐菜农王正水:

  一个觉分三次睡

  中午11点,天热得连呼吸都觉得空气烫鼻。王正水从菜田里回到家,洗了把脸,搬了把椅子放在自家厅堂口,让“穿堂风”凉快凉快。他费力地弯下腰,摸了摸自己那只肿得发亮的左脚。

  那是2个月前的一场车祸的后遗症。因为农田活忙,加上半夜去批发市场卖菜,睡眠不足,一不留神,电瓶三轮车就翻到了沟里。“医药费用了1000多块啊,一个月的辛苦钱都没了。”王正水很心疼。

  54岁的王正水是海盐县秦山镇杨柳山村的农民。海盐是浙江省最大的连片包心菜生产基地,王正水承包了20多亩菜地,种了包心菜、毛豆、番茄、茄子等,是镇上的种菜大户。

  “种菜就是没日没夜的劳累。”王正水一年四季每天的时间表都是一样的:半夜12点多拉着菜从家里出发去批发市场交易,凌晨3点卖完,凌晨5点左右回到家。睡两个小时,早晨7点到田里种菜、浇菜,到中午时回家睡两个小时。下午4点左右开始采摘,除泥打包,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多,刚睡着就该起来去批发市场卖菜了。一天睡觉的时间不到6个小时,而且要分成三次睡。

  为什么不从早上开始就采摘?“番茄、茄子、黄瓜不能上午摘的,不然半夜拿去卖的时候就蔫了。”王正水说。

  “再累再辛苦,就是盼着菜能卖个好价钱,不然就白辛苦了。”王正水说,他对那些菜比对儿子还要好。冬天为了给蔬菜保温、防冻,大棚里面还要支个小棚,大小棚中间再拉一层薄膜。下午三四点覆上,早上9点掀掉,好让蔬菜晒晒太阳。“种菜,好比养孩子,就是要花时间、下功夫,不然怎么种得好?”

  这两天,王正水在田里拆番茄架子,准备接下来种小白菜。站在地里,脚底热辣辣的,像是下面生着火。站在烈日下十几分钟,王正水黝黑的皮肤就被汗水浸得发亮。

  种一亩地比去年少赚1000元

  “今年蔬菜价格高,可是生产成本也高了,赚来的钱和去年差不多,今年卖番茄还卖亏本了!”王正水坐在田头算了一笔账:“去年我种一亩地的毛豆,复合肥三袋,600元;买大棚膜、地膜600元;两瓶无害农药100元。卖掉菜后,一亩地利润有8000元;今年买三袋复合肥要900元了,大棚膜、地膜也涨到800元,两瓶农药要170元,菜价比去年高了一倍,但是,一亩的利润只有7000元。种番茄还要惨,今年5月份持续下大雨,天气也不热,番茄收成不好,卖得也不好,利润根本就没了。”

  生产资料的上涨,远远抵消了销售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什么都在涨,就是农民的收入没有涨。”王正水想退掉一部分菜田:“这么种,实在吃不消。”

  海盐菜农张美英:

  摘毛豆腰痛得睡不着

  秦山镇北团村的张美英家只种了两三亩地的蔬菜。见到张美英的时候,她正从收购者手中接过66块钱:60斤毛豆,1.1元一斤,这个价格比前一天低了一毛。

  张美英和老公是本地人,老公在县城里打工,家里农田活都靠她一人。这几天张美英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去田里摘毛豆。早上毛豆秆子被露水打湿后比较软,摘起毛豆来会快一些。批发商中午来收购,她必须在上午要摘好,实在来不及就只能连夜摘,有时要摘到半夜一两点。

  “摘毛豆还轻松的,苦的是去割毛豆秆子,一天都得弯着腰,到晚上酸得很啊,睡觉都睡不好,弯着也痛,直着也痛。”张美英捶着腰说。

  提到菜价,张美英叹了一口气:“去年这个时候,毛豆的收购价是4毛左右,今年大多在1元以上,但是,前段时间老是下暴雨,刚施肥没几天,一场大雨把肥料全冲走了,只得补施,今年光肥料就比去年多施了两三回。毛豆开花的时候,又是大雨,把花都打掉了,结不出豆子,一亩田少收三分之一呢!加上肥料成本上涨,我种一亩毛豆,只能赚1000多元,这里还要拿出一部分再去买化肥,田里来田里去,赚不了多少钱!”

  杭州农场主郑素英:

  现在只能保本

  前天中午12点,烈日高照时,在整片整片的芦笋地里,郑素英特别请来的蔬菜专家赵国良,正为她的农场提供技术支持的。

  郑素英是浙江吉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她还是浙江省蔬菜瓜果协会副会长、杭州蔬菜产业协会会长。她的蔬菜基地有3000多亩,蔬菜主要销往杭州勾庄和萧山等市场,种的蔬菜主要有芦笋、萝卜、大豆、黄瓜、南瓜、番茄等。

  “要种好菜,光有力气不行,还要用脑。就说种青菜吧,我父母种一斤青菜最多能卖到1元,而我的青菜一斤能卖到两三元,因为我卖的不光是青菜,还有技术。”郑素英说:“我的公司有4位蔬菜种植专业人才,聘请这些人才每年花费多了几十万元。管理蔬菜的就是去年我们特地聘请的赵国良。”

  经过一年时间的培植,现在,郑素英农场里200亩芦笋,每天都产5000多斤,每亩都属于高产田。

  “技术提高了,价钱卖高了,但今年人工费和肥料费用涨得特别多。光人工费,每个工人大概每月涨了300元左右,100个工人每月就多开销3万元,而用复合肥,光上半年用在芦笋地里的就比去年多了5万左右。现在只能保本经营。”郑素英向记者大倒苦水。

  杭州农场民工张爱碧:

  凌晨3点打着电筒拔芦笋

  郑素英的3000多亩菜地里,有固定工人100多人。“夏天中午天气太热,所以工人们就选择凌晨3点起床拔芦笋,到早上10点左右,工人就可提前收工,下午3个多小时的工作任务主要是锄草。”郑素英说。

  张爱碧和老公第二天凌晨3点就出门去摘芦笋,这样能保证芦笋还在滴着露珠的时候就能出现在批发市场上。这天的晚饭烧得很干,张爱碧吃得很大口: “不吃这么干,我们没力气干活,我一个女人家每顿也要吃2斤饭。”

  晚上8点半,张爱碧就睡觉了。凌晨2点半,张爱碧和老公拿着手电筒,提着畚箕,向芦笋地进发。

  芦笋地一片漆黑,张爱碧用绳子将手电筒绑在腰上,在电筒的光柱里,蚊子来回飞舞。记者穿着牛仔裤,但腿上还是被咬出几个包。

  拔芦笋虽然不是技术活,但是很累。芦笋只有40厘米高,不能碰断芦笋的嫩头,腰必须要弯着,拔下来的芦笋放在脚边的畚箕里。如此的简单动作要重复成千上万次,一直要持续7个小时,到中午太阳猛烈时工人们才能收工回家。

  漆黑的芦笋地里,几十道手电光柱来回闪烁,夏虫的鸣叫伴随着清脆的“啪啪”的摘笋声。半个小时,张爱碧一直弯着腰:“我只是偶尔直起来活动一下就行了,习惯了。刚开始不行,腰疼得直流眼泪。”

  “我和老公在农场干活,虽然累一点,但每月能存3000多元。”张爱碧很满意。

  杭州农场主尚舒兰:

  什么都涨连粪也涨

  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的尚舒兰,也是一位有名的女“菜王”,她名下有400亩菜地,她的蔬菜主要销到杭州的各大超市,她的萝卜、大白菜等7只蔬菜产品还是国家绿色A级食品。“我的菜能成为绿色A级食品,一靠大粪,二靠防虫网。”河南人尚舒兰快人快语。

  “我啥也不愁,我就愁粪。我的菜地撒的都是有机肥,就是羊粪、牛粪、油菜饼等。有机肥的价格今年也涨了。有机肥中,米糠一般是白送的,但是羊粪、牛粪要花钱买,其他的一车只要120元,羊粪要500元一车。而且不管是哪种粪,今年每车都涨了20元,油菜饼的价格更高达2000元一吨。”尚舒兰说,她的菜地要不时换撒各种肥料,这样可以保证土质的肥沃,不光是种前要撒这些有机肥,到菜长到一半时,还要撒上复合肥,因为沙地肥料容易流失。而且复合肥也涨价了。”

  尚舒兰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四处找便宜点的粪。更让她头疼的是,她的另一大“法宝”防虫网也涨了上百元。

  “到冬天,防虫网外面还得加几层薄膜,薄膜价格也涨了,我的成本还得增加。看来,今年的利润不会增加了。”尚舒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大特写 A0004 种菜人心事有谁知 ■本报通讯员 李刚 本报记者 苗丽娜 屠悦 本版摄影 陶玉其 2008-7-16 钱江晚报a00042008-07-1600016;48257178002CE1744825748700301E89[A1-苗丽娜≈B1-苗丽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