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29版:背影
3  4  
PDF 版
· 达尔维什:
巴勒斯坦的一面镜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巴勒斯坦痛失“民族诗人”
达尔维什:
巴勒斯坦的一面镜子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他用诗歌向世界讲述巴勒斯坦人因领土被占而饱受故土沦丧和流离失所之苦,他用诗歌呼唤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认同感,鼓励人们为独立而斗争,为人们编织建国梦想。巴勒斯坦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穆罕默德·达尔维什因此被人们称作巴勒斯坦的“民族诗人”。

  8月9日,达尔维什在美国休斯敦市逝世,享年67岁。

  耶路撒冷圣城大学巴勒斯坦籍人类文化学专家阿里·科雷伯这样评价达尔维什的一生:“他用美丽的诗篇感受巴勒斯坦人脉搏的跳动。他是一面巴勒斯坦社会的镜子。”

  不幸离世 巴勒斯坦哀悼三日

  休斯敦赫尔曼纪念医院发言人安·布里姆伯利说:“达尔维什先生去世于9日下午1时35分(北京时间10日凌晨2时35分)。”

  巴勒斯坦官员当日早些时候说,达尔维什两天前在休斯敦接受心脏手术,术后处于生命垂危状态。

  陪伴达尔维什走过生命最后一刻的多名朋友说,达尔维什10天前到美国就诊。动手术前,达尔维什告诉院方,如果手术失败,就不要再“叫醒”他。

  达尔维什有两次离婚经历,没有子女。他一生喜欢吸烟,先前接受过两次手术。

  达尔维什逝世前似已看破生死。他在一首名为《赌命人》的诗中写道:“我想告诉生命:请慢些走,等我杯中醉意消逝/我曾没有也将没有任何角色/生命只是偶然,偶然即是默默无闻/我死前10分钟会告知医生,对于偶然的生命,10分钟已足够。”

  达尔维什逝世的消息传到巴勒斯坦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宣布将为他哀悼3天,并宣布将为其举行国葬。巴勒斯坦民众自发为达尔维什举行了烛光守夜活动,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还专门派遣代表到美国护送达尔维什的灵柩返回故土。

  13日上午,达尔维什的灵柩运抵约旦首都安曼,随后由巴过渡政府总理法耶兹陪同其灵柩乘坐直升机抵达位于拉姆安拉的巴主席府。阿巴斯随后在主席府接受了到场的各国使节的吊唁,并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

  从中午时分开始,上万名巴勒斯坦民众开始向拉姆安拉城外的达尔维什墓地聚集,他们不仅来自巴勒斯坦各个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拿撒勒等有巴勒斯坦人聚居的以色列城市。他们聚集到这里,向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民族诗人”达尔维什告别。

  手拿花圈前来参加葬礼的巴勒斯坦妇女莱勒说:“对于我们来说,达尔维什的诗就是巴勒斯坦的象征,他是在用诗句来保卫自己的土地。”

  而对巴勒斯坦的年轻一代来说,达尔维什的诗句也并不陌生。

  “我想念我的母亲/想念出自母亲手中的面包……”来自西岸城市纳布卢斯的年轻姑娘扎赫拉吟诵着她最喜欢的达尔维什的诗句:“虽然达尔维什的诗不是描写浪漫的爱情,但充满了对巴勒斯坦这片土地的热爱,充满了对这里人民的热爱,对故土的思念,作为一名巴勒斯坦人,他的诗总能道出我们的心声,而当读他的诗的时候,我也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在仪仗队士兵对天鸣枪21响之后,达尔维什终于结束了一生的漂泊永远地安息在了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为民族诗 阿拉伯最著名诗人

  达尔维什被誉为巴勒斯坦文化标志人物,也在国际社会享有盛誉,他不但是巴勒斯坦“最著名的诗人”,而且被誉为“阿拉伯现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橄榄叶》以来,达尔维什迄今已经出版了15部诗歌集、8部散文集等,被翻译成26种语言,并多次荣获国际大奖。在整个阿拉伯世界,达尔维什享有很高的威望,各个阿拉伯国家首都的大书店里,都有他的诗集和著作,提起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的多首诗还被谱曲成歌在阿拉伯民众中传颂。

  达尔维什一生坎坷。他1941年出生于现在以色列境内北部城市海法附近加利利地区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家乡在1948年中东战争中几乎被夷为平地。在那场战争后,以色列控制海法附近地区,随后宣布建国。达尔维什在以色列境内生活多年,数次被以方逮捕入狱。

  他1970年赴苏联求学一年,随后先后流亡黎巴嫩、埃及和法国等多个国家。1996年,巴勒斯坦开始实施自治后,他得以回到“家乡”——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定居。

  达尔维什一生饱尝流亡痛苦,也由此产生强烈的民族感。

  他1964年写下著名诗歌《身份证》,诗中表达他对自己民族的热爱。诗中写道:“请记下来!/我是一名阿拉伯人/我的身份证是第5万号/我有8个孩子/今夏我将迎来第9个宝贝/你会生气吗?/请记下来!/我是一名阿拉伯人/我有名字却没有名衔/我是病人/在一个群情激愤的国度……”

  达尔维什也用诗歌告诉世界领土被占给巴勒斯坦人带来的悲伤。他在《我们被关在地球外》一诗中写道:“最后一条战线失去,我们还能去哪?最后一片天空消逝,鸟儿还能在哪飞翔?”

  不少中东文化界人士认为,达尔维什的诗不仅唤醒民众,也拯救了阿拉伯语言。达尔维什的诗歌,成功地突破了传统阿拉伯诗歌在韵律、格律等方面的束缚,用现代手法进行创作,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造力,尤其是他一系列有关爱情、亲情及思念故土的诗作,信手拈来,但语言清新华美,感情充沛真挚,堪称阿拉伯诗歌的瑰宝,深受读者喜欢。去年,他的新作《蝴蝶的痕迹》出版,在签名售书仪式上,慕名索求签名的人络绎不绝,排成长队。

  叙利亚诗歌评论者苏卜希·哈迪迪说:“阿拉伯世界不少人觉得,他们的语言处于危机中。毫不夸张地说,达尔维什是阿拉伯语拯救者之一。”

  为独立颂 起草巴勒斯坦独立宣言

  一生的苦难和满腔的民族热情让达尔维什投身巴勒斯坦独立斗争。

  达尔维什在20世纪70年代是巴勒斯坦政坛风云人物。他当时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主管这一组织的一个研究中心,还曾是巴解组织常设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的成员。

  1988年,达尔维什起草宣布建国的巴勒斯坦独立宣言。他用诗样的语言,激情澎湃地表达了巴勒斯坦要求独立的心声。正如阿巴斯在悼词中所说,达尔维什是“用笔在为争取巴勒斯坦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是巴正义事业的代表和象征”。

  1993年,达尔维什退出巴解组织,以抗议时任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当年与以方签署奥斯陆协议。达尔维什说,他并非反对巴以和平,而是反对协议没有把临时目标与最终目标相联系,没有明确写入以色列撤出占领区域。

  “我觉得,奥斯陆协议为事态升级铺平了道路,”达尔维什生前说,“我希望我想错了。但让我非常悲哀的是,我没错。”

  达尔维什近些年仍在关注巴勒斯坦局势。他2007年7月评论巴抵抗运动组织(哈马斯)占领加沙地带一事时,用讽刺的语气说:“我们胜利了。加沙从西岸那里赢得独立。一个人现在有两个国家,两名犯人现在谁都不理谁。”

  以色列人对达尔维什的作品怀有复杂感情。以色列时任教育部长2000年提议把达尔维什的诗写入以色列公立学校课本,但遭时任以总理埃胡德·巴拉克拒绝。巴拉克说,以色列“还没准备好”接受达尔维什的思想。

  巴勒斯坦议员、前巴民族权力机构高等教育部长哈南·阿什拉维如是评论达尔维什的一生和他的故去:“他出发时是一名抗敌诗人,接着他一生成为抗敌诗人。我们失去我们精华的一部分,巴勒斯坦人精神精华的一部分。”

  法国总统萨科齐10日也发布公报,表达对达尔维什的悼念之情,并称赞达尔维什是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萨科齐在公报中说:“达尔维什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的作品文字有力,充满浓浓的思乡之情,但却没有任何悲观和沮丧,取而代之的是永恒的活力与激情。”

  萨科齐说,虽然达尔维什不幸逝世,但是在他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于和平的呼唤应该“被重新提及并被世界所了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背影 A0029 达尔维什:
巴勒斯坦的一面镜子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2008-8-18 钱江晚报a00292008-08-1800012;钱江晚报a00292008-08-1800017;钱江晚报a00292008-08-1800018;48257178002CE174482574A70044303C[B1-董立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