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8版:漩涡
3  4  
PDF 版
· 疯狂的“石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王石:
疯狂的“石头”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陈立华
  王石,和他的万科,总是新闻焦点。

  这一次他和万科再度受人关注的关键词是“降价”。广州到深圳再到上海,全国地产老大万科的降价风,终于在上星期刮到了杭州。

  一石激起千层浪,万科旗下四大在杭房产项目8折左右“超大力度”促销,让“杭州的房子是否真会大规模降价”成为街头巷尾热议话题。

  我们无法准确得知,已经不太参与具体项目的董事长王石是否亲自策划了这次动作,但毫无疑问,万科和王石又一次吸引了众多眼球。

  王石这个人

  让我们先来认识王石这个人。有了他,才有了如今的万科。

  王石1951年1月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家庭背景很普通的,父母都是平平凡凡、勤勤恳恳职工。1968年,他参了军,在新疆做了五年的汽车兵后,王石被推荐上了兰州铁道学院。那学校在西北也算还不错,所以王石参加工作时也是个正宗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石到深圳发展。他的第一桶金是靠做饲料中介商,通过倒卖玉米得来的,这让他赚了300万元。

  用倒玉米赚来的钱,王石开办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经营从日本进口的电器、仪器产品,同时还搞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等等。用王石的话来说,“就是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其余基本万科都涉及到了。”

  1988年,企业更名为“万科”。那时候,王石正忙着倒腾家电、忙着生产录像机配件、忙着折腾遥控电气开关。

  但就在这一年,王石懵懂地指挥着万科参加了深圳一个别墅地块的土地拍卖。拍卖场上,万科经过白热化争夺终于胜出。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负责拍卖的官员望着王石,劈头就是一句:“怎么出这么高的价?简直是瞎胡闹。”原来,按照拍卖的价格计算,房子的价格远远高于周边地块的住宅平均价格。

  刚刚还在庆祝的王石惊出一身冷汗,没经验啊,的确,就在这一刻,万科鲁莽地冲入了房地产行业。这一年王石37岁。

  1989年初,王石让万科完成了股份化改造,成功募集到了2800万元资金。这一步的重要性此后怎样抬高也不为过,须知没有当年敢为人先的股份化改造,就没有今日的地产龙头。

  后来,他走的很多步都是超前的,比如接下来的上市。

  曲折发展到2000年前夕,王石觉得底气积累得差不多了。他又“走”了超前的一步——树立个人形象和树立万科品牌形象“齐步走”。从此,王石更广泛地走进公共平台和频繁登陆大众媒体,名声迅速溢出业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摩托罗拉也找上门来,请他为一款手机做形象广告。

  我们无法知道走出这一步是他主动,还是在媒体的追击之下顺势而为,但我们只知道,接下来,这个王石除了带领万科成为全国房地产龙头之外,他还一身名人风范,行走在聚光灯下,在媒体的不断关注中登山、滑翔、出书……件件足够吸引人们眼球。

  看来,当年的汽车兵,后来的“倒爷”,以及现在的房地产江湖老大,脑子好使!

  王石这些事

  不可否认,能把一个企业做到现在的规模,王石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曾有媒体归纳他最独到的一点——眼光。

  他的那一代同行们曾经很多人都刻意地“低调”着,聚集财富,韬光养晦,只做不说,特别不对公共事务表态。而王石却在他的整个历练过程中关注大气候,考虑那些看来还“不属于”他考虑的问题,而他并不把他的想法藏起来,在中国不断变化着的大环境里,他不断地表达他的观念。

  王石绝不会放过表达机会。

  1998年1月,当时正在搞房地产调研的国家总理朱镕基去深圳。市领导召集部分企业界人士参与会谈,其他几位的发言没有调动起朱总理的兴趣。轮到王石,他开始根本不谈他的本行,而是把朱总理“税务调整”以来,万科公司的缴税情况全盘汇报,因为他猜想总理一定想验证他的税务政策的效果。

  果然,朱镕基深感兴趣,跟王石讨论起来了。王石趁势把他关于房地产业的判断和建议推到了总理面前。朱总理高兴之下,甚至当场“聘”他做“免费”的房地产顾问。

  这样的戏剧性场面让王石不光在业内,就是在政府相关部门中也声名鹊起。

  也难怪如今有人评价,在近一年多时间内政府加强房地产调控,而王石率先抛出房价拐点论,过冬说,乃至指挥万科降价,肯定是自觉又一次摸到了政府脉搏而做出的又一轮“表态”。

  如果说能很敏感地跟着大气候走,是王石善于看到“上”;那么树立品牌,吸引广大消费者,则又是他很擅长把握“下”。

  王石知道牌子的极端重要。在大多数企业还在忙着单纯树立企业品牌之时,他已经知道要营造在整个社会,而不光是经济领域中的形象。

  早年,曾经在央视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要求现场每个企业家写下“你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信条”,其他人的答案还都是老老实实的“诚信”,只有王石写的是“社会责任”。这样的讨巧回答不断使他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获得“加分”。

  事实上,王石的所有活动都有附加值。他会把登山跟慈善等公益内容链接起来,称为“公益攀登”——我们可以说这是王石的乐趣,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每次行动之后,他都会把自己和万科紧紧联系在一起有意无意地宣传这个品牌。

  现在,王石已经成为“中国的企业家中登得最高的人”,年过五十却靠着毅力登上了珠峰。登山界人士都说,王石不容易,哪怕再好的后援支持,至少能走上去,就是他的成功,

  看来,王石的确很会“动”,从来不安分。用他的话说,他肯定继承了母亲的民族血液里的勇敢成分。他的母亲是锡伯族,一个在历史上曾经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他喜欢法国作家斯汤达的《红与黑》,有着“于连那种不甘于平庸,以个人之力奋斗拼搏的野心”。他的《道路与梦想》开篇第一节,标题就是五个字:“野性的精神”。

  王石这一年

  然而,当时光的列车驶进2008,王石和他的万科却似乎并不顺利。

  先是他的“拐点”引发同行质疑。

  政府大力紧缩财政金融,而抑制过高房价成为目的之一。在今年春节前后,在一期中央电视台节目中,王石又一次利用这个覆盖全国的传播媒体又说了一遍这样的话:楼市价格拐点已到!

  王石有其理由,房价上升速度超过了家庭收入增长速度,连中产阶层都买不起房子了。

  于是,他代表万科表示,今年万科不拿“地王”,也就是不抬地价;同时,他也“劝告”消费者,目前住房性价比不高,应在三四年后再买房。

  此言一出,激起业内一片不同声音,甚至据说有小房地产商还有些恼怒:开发商联手挺住价格不掉还差不多,怎么能像万科这样提前“示弱”了呢?

  如果说这些话还只是让同行懊恼,让消费者还有些开心的话,那么在随后的四川大地震中,王石和万科却几乎因为一段话而成为所有人不满的对象。

  大地震发生后,万科捐了200万,这和当时其他企业成千万上亿的捐助相比自然是个小数目。而且王石在博客还有“注释”:“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因慈善成为负担。”

  于是,万科限制员工捐款,每人限捐10元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很快,这话为公司以及王石带来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谩骂。理由就是一个:王石平时倒不断说要做公益,到了发生大难,最需要各方出力的时候,他倒还给员工“提示”,捐款10元为限,真是说一套做一套。

  王石最后不得不开口道歉,承认之前有关捐款的表态伤害了网友感情,表示自己之前的言语“值得反思”,自己“感到相当不安”;而万科也最后拿出一个亿来加入灾后重建。

  这场风波过后,也许觉得自己言多必失,王石有段时间露面少了许多,作为董事长的他似乎也再一次沉浸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虽然已经不太操作具体的项目,可对于中国整个房地产的走向,作为资深一员的他还是颇有发言权。

  到了夏秋之交,万科便不断在各地掀起一个个降价的行动,王石也又不断露面,反复说着降价二字。

  八九月之交,王石终于借万科现任总经理之口,给旗下员工写了一封信,里面的主要内容是房地产行业要过冬,大家的日子不会太好过,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上海降了,接下来,杭州的万科项目也开始大规模打折而且力度最大。有开发商说,万科疯了。那么到底效果以及影响如何,大家都在观望。

  这一次,王石又走在前面了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漩涡 C0008 疯狂的“石头”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陈立华 2008-9-8 钱江晚报c00082008-09-0800020;48257178002CE174482574BC00411F8A[B1-陈立华];钱江晚报c00082008-09-0800015;钱江晚报c00082008-09-08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