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5版:竞技·前线
3  4  
PDF 版
· 回归半年,为何能诞生奇迹
· 浙江奥运健儿凯旋
· 会说安徽话的
马克回来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会说安徽话的
马克回来了

他的成功之道
值得玩味

  昨天下午1点,孟关良出现在萧山机场迎宾通道。手捧鲜花的他现在是迎宾队伍中的一员——花是送给恩师马克的。这位金牌教头正搭乘班机自安徽合肥而来,那是他的中国妻子刘志敏的家乡。当然,用马克的话说,“那也是我的第二故乡”。

  马克,49岁,波兰裔加拿大人,曾经在波兰、美国等至少六七个国家先后执教过皮划艇项目。2002年,他毛遂自荐的一份简历被正在物色外教的中国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相中,“那时候,中国的水平还很一般,孟关良当时世界排名第18位。”马克说。6年过去了,中国水上项目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而三金中的两金,正出于这位“国际主义战士”手中。

  在中国6年,马克得到的可不仅仅是奥运金牌和知名度,他还掳获了美人心,2003年,原国家女子皮划艇队员、现安徽省女子皮划艇队教练刘志敏成为了马克太太。

  于公于私,“洋插队”马克都干得很成功,这点毋庸置疑,但他究竟成功在哪里?为什么德国金牌教头约瑟夫感觉水土不服的这块土地,马克却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出现在机场出口的马克,从孟关良手里接过鲜花,看到同时上前迎接的两位省体育局官员,第一句寒暄很中国:“啊,领导……”他竟然要把花献给领导;而在回答记者有关下一步去留计划时,他的回答更是让人耳熟:“我当然愿意留下,但是我的去留还是要领导来决定。”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游走多年的老江湖的世故,但在“中国国情”面前,带领德国队拿到过17枚奥运金牌的约瑟夫都已知难而退,而马克却游刃有余,这显然颇值得玩味。

  “重新回来半年后就拿金牌,这个马克的确是个高手。”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毫不吝啬对马克的评价。

  孟关良也透露:“别看马克平时和我们关系不错,在训练上他丝毫不肯妥协,差一点也不行,每次我们练到精疲力尽了,他还会很幽默地说:重来。他很客气,但是口气没得商量。他是前特种兵出身,大概是个完美主义者吧。”

  马克并不是对中国一直钟爱如斯,雅典奥运会后,震惊世界的除了孟杨还有他这位原来并不大牌的教练。为了寻找更好发展,心气渐高的马克离开了中国,尽管那时,他已经有了前亚运会皮划艇冠军刘志敏当太太。即使现在,马克也一直坚持:“作为一名教练,选择在哪里执教,最重要的还是看有没有好的队员。即使我的家在中国,如果这里没有我心目中的好队员,我一样会走。”

  不过在澳大利亚和伊朗飘荡了两年后,马克决定“好马也吃回头草”,因为他发现,很难再找到像中国那样好的训练保障和肯吃苦的运动员了。今年2月,马克回归,黄金三人组重建。经过对孟杨的仔细观察,马克认定两人依然具有夺冠实力。“是他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告诉我们一定行。”孟关良不无感激地说。

  凭什么马克能成功?看看他来中国做过的事吧:为了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马克买来英文版的《论语》和《毛泽东选集》,认真研读;他还努力学习汉语,听懂队员简单的会话都没问题,当然,为了和老婆更好地交流,他还会一点安徽话;在训练中,他的高强度魔鬼训练不是只针对中国选手的,如果那个时候你有幸在千岛湖基地,你会发现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壮汉每每和队员们一起进行环岛体能训练。绕岛一圈700米,队员们跑10圈,马克给自己定量8圈,也必须定时30分钟……

  马克,给中国皮划艇再次带来了奥运金牌,中国,让马克两度享誉世界。在萧山机场,心情大好的孟关良和马克并肩而行,这个双赢模式,也成为中国体育一段新的佳话。

  本报记者 伊志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竞技·前线 B0005 会说安徽话的
马克回来了
2008-9-8 48257178002CE174482574BD00545AB7[A1-伊志刚≈B1-伊志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