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6版:大讲堂
3  
PDF 版
· 张颐武:
感受“中国梦”的力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9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到“我和你”
张颐武:
感受“中国梦”的力量

  回顾30年中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2008年8月8日奥运会的开幕式开始。我举两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说明。

  李宁:梦的缩影

  首先说到的是主火炬手李宁。

  李宁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拿了3块金牌。那个时候,他青春的微笑和辉煌的表现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热血沸腾。李宁现在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物质上成功的象征。当年,他用身体的表达,为中国实现梦想,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升华;20多年后,李宁再度来到我们的面前,他在鸟巢上空大步向前,他飞翔得比当年更高了。这个时候,他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梦:通过物质财富来改变世界的梦。

  所以,李宁的形象是一个象征,他象征了30年来中国走过的道路,他是“中国梦”——从精神的胜利到物质的积累,直到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得升华的历程的象征——是不断走向成功的象征。

  “我”和“你”,越走越近

  另外一个值得我们纪念的场面就是刘欢和沙拉·布莱曼在蓝色星球之巅演唱主题歌《我和你》。它让我想到了15年前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千万次的问》。那首歌唱道“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我已经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我今生注定要独行,热情已经被耗尽……”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这个“我”,特别渴望融入世界,能和“你”公平地对话。但是“你”根本不想理“我”。“我”千万次地问,感到纽约那璀璨的夜空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但是,今天,我们会发现,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和你,在一起,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这个时候不再是刘欢一个人的孤独的声音在演绎,而是加入了世界的声音。这个时候的中国人,是这么的平和,“我”和“你”在一起,不用去追寻“你”了,因为我们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们。

  这个时候,你再看北京的夜景,甚至比纽约还灿烂。

  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来探讨:新时期,后新时期,新世纪。

  光荣的80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脱离出来,正处在一个精神解放的时代。当时的人们把一切都视为精神解放的表征,一件牛仔裤,一副“蛤蟆镜”,都意味着从精神上摆脱压抑,需求新的空间的努力。

  ●“傻子”上了《邓小平文选》

  上世纪80年代,大家开始追求个人能量的发挥。那时候有一个传奇的人物,上了《邓小平文选》。他就是安徽芜湖炒“傻子瓜子”的年广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说到:“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一个人能通过炒瓜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历程,这会激励很多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来改变自己命运。所以邓小平保护“傻子”,就是要保护中国人创造未来的梦想。中国人的梦想,太重要了。

  ●个性精神井喷:大众文化的崛起

  当时的中国人有一个极其强烈的愿望:渴望融入世界,渴望一个新的世界。那个年代的主题就是精神的开放,个人能力的发挥,也就是说,精神引领物质。让我们从这些熟悉的名字中暂时回到那个年代吧。

  邓丽君: 大众文化兴起的标志人物就是邓丽君。一首《甜蜜蜜》之后,她的歌,伴随着我这样年纪的人走过这30年,她和她的歌是大众文化崛起的标志。我们突然发现,我们需要表达这样的让心灵温暖的东西,需要宣泄这样的发自内心的微妙的感情。

  高仓健:高仓健的《追捕》也感动了很多中国人。在当时的媒体上,大家在广泛地讨论着、寻找着这样的男子汉。直到新世纪,张艺谋还在他导演的《千里走单骑》中让高仓健出演一个角色,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陈景润:陈景润是一个奇人,他纯粹地活在绝对的数学世界里面,没有自己的私生活。但是他非常了不起,他把哥德巴赫猜想深入了一步。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发表,陈景润就立刻成了全中国的偶像。从农村公社的社员到解放军战士,大家都在想办法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一麻袋一麻袋地给中国科学院寄“研究成果”。很多人做科学发明之梦,要继续创造伟大的奇迹。这就是陈景润带来的效应。

  这些偶像,其实都标志着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主体精神的解放。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通过精神的形态表示出来的,具有精神性。

  不能忘却的记忆:从“119”到“911”

  有两个标志性的日子,第一个是1989年11月9日的东欧剧变,另一个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被炸。这两个日子,让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9年11月9日,东德人冲破柏林墙跑到西德。从此,东欧集团开始瓦解,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变。

  “911”也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的事件。《时代周刊》评论员弗里德曼说,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办奥运成功,但是过了两个月,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911”事件,美国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反恐,而中国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修奥运场馆。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加入了全球化的历程,中国人开始重视物质性生产,现在全球性的 “中国制造” 出现了。

  在全球化的生产、供应、消费的系统中,中国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系统中,“中国制造”创造了奇迹,为世界市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上世纪进入90年代,我们已经不一味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会着眼于平凡的生活,像《我爱我家》那样的情景喜剧也应运而生——回到平常的生活里面去,发现平常生活的乐趣。我们给世界生产东西,在这同时,我们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张艺谋的农村电影,冯小刚的贺岁片,大家发现日常生活很有意思,值得大家好好过,我们追求让自己过好。这个变化非常大。

  激情迸发的新世纪

  ●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

  北京老百姓戏称北京最近出现了“鸟系列建筑”:国家体育馆——“鸟巢”,国家大剧院——“鸟蛋”,中央电视台——“鸟腿”。这些建筑,一下子为北京创造了大量的地标,北京改变了形象。中国人民也接受了这些设计。因为北京春天有很多鸟来筑巢,所以北京人非常善于用这样的名词来描绘这些建筑。

  北京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容得下这些奇怪的、富有想象力的建筑,让这些建筑代表自己的未来,这足以说明国家的创造力、想象力的迸发。这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青春、活力和冲力开始出现了,整个中国正在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于是,中国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2005年美国《新闻周刊》作过一期特别报道,叫《中国的世纪》,封面人物是章子怡,这张照片的一边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一边是长城。过去沧桑的、哀愁的中国成了年轻、漂亮的中国。

  ●“尿不湿一代”到“鸟巢一代”

  有人说新世纪中国的年轻人是“尿不湿一代”,也是“鸟巢一代”。

  1987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次性纸尿布,有了这尿不湿以后,婴儿个性的发展其实发生了一个变化。过去大家用尿布,一般半小时换一次,虽然有点麻烦,但换尿布的过程也成了母亲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过程。但是用了尿不湿以后,孩子尿湿了的屁股还可以保持干干的,可以3个小时不用跟他交流了,据说这样养大的小孩个性强,但也有放任自流的缺点。

  但同时,这些孩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有活力的时期,中国的年轻人渴望创造世界未来的奇迹,他们是志愿者,是奥运会的冠军,是汶川大地震中走在最前面的人。那些在鸟巢里面创造奇迹的年轻人,同时具有尿不湿一代人的特点:一方面有更宽广的国际观,有新的视野和新的行为方式。但是也有脆弱的地方。

  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和资本投入的中心的崛起是和新的世界秩序的日益成形几乎是同步的。中国开始告别以往的“弱者”形象,逐渐成为强者的一员。新的秩序目前并没有使中国面临灾难和痛苦,而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机遇。而这种改变强烈地需要新的文化想象。这个被《新周刊》称为“新新中国”的新的前景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梦的升华

  ●“傻根”和“许三多”

  王宝强扮演的 “傻根”和“许三多”这两个角色都异常有力地象征着“中国梦”的展开。“傻根”在火车中进入梦乡,其实他始终在做梦,这不是他自己的梦,而是一个新的“中国梦”的淳朴的表达。这是中国梦的初级阶段,中国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梦也在想买电视机、冰箱……从贫困的道路上走过来的人,都知道这个很艰难。我们有“傻根”那样的梦,这个中国梦感动了很多人。所以最后,当刘德华扮演的角色用颤抖的手把旧书包轻轻地放下来,从头到尾都没有打扰“傻根”的梦,因为不忍心。这个梦实现得太不容易了。

  现在中国人的梦就不一样了,升华了,成了“不抛弃不放弃”。一方面中国人要争取自己未来的强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做父亲的好儿子,做战友的好兄弟。不抛弃,是让落在后面的人也能够得到抚慰,同时在前面跑的时候也不能放弃。这是中国梦的一次升华,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赚钱,要改变自己,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精神上的升华,要有更高的境界。

  ●我们的文化追求

  我们追求的是一个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一方面我们要实现从全球化到全球本土化。另外,我们还要多向整合文化资源,并在空间上展开和时间上延续文化的发展。

  如何回应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当有对策。从高端上,应当思考文化战略的建构、文明和文化对话、文化精神的弘扬。在低端上,一是发现文化生长点;二是加强遗产的保护,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是发展多样的大众文化。

  在核心价值上,应遵循“仁”和“善”。在当下世界局势中,中华文化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有关“善”、“仁政”等理念将发挥巨大的影响,对于全球治理可以起到一种“善治”(good governance)作用。我们应促进形成中华文化普遍性的价值观,使之能与其他价值观进行对话,能对全球价值观有所改变。

  文化自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了才能有创造的精神。我们目标是对外形成魅力中国,对内形成和谐中国。有学者提出“旧邦新命”,这出自“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是个“老”国家,但它有新的命运,那就是努力实现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结束语:

  在演讲结束的时候,我想以我在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那一天的感受作为今天跟各位交流的一个结尾。

  那天晚上我在天安门广场。当时广场上人多得不得了,市民们——不管是老头、老太太还是年轻人、小孩子,都在为申办奥运成功而欢呼。我听到的是“哦……哦……”的欢呼声,没有语言,也没有口号。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如果在上世纪60年代有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我们会喊什么?我想一定会是时代最强音——“毛主席万岁!”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呢?我们会从北京大学出来,喊“振兴中华!”但是今天,我们在这个场面中发现,中国人没有口号,发出来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不需要语言,只需要最简单的声音,来表达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对于自己的未来的期望。

  所以,我今天愿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就和大家分享“哦……”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大讲堂 C0016 张颐武:
感受“中国梦”的力量
2008-9-9 48257178002CE174482574BE001EAED8[A5-章咪佳≈B1-朱国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