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4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回到1978
· “边写边发的网络写作,有点不适应”
· 父亲会影响
孩子一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双年展情景剧重现30年前老弄堂,去参观的人都要穿老底子的衣服,不许带手机——
回到1978
  本报上海专电 当老上海们在七拐八弯的老弄堂里,看着滴滴答答的老虎灶和四喇叭的收音机,感叹沧桑变幻时,小年轻们却指着弄堂墙门里10多平米的房间大叫:“天呐,那么小的房间,全家挤在一起,怎么结婚啊?”

  昨天,上海戏剧学院的情景展览剧《岁月·1978》把参观者带到了30年前的上海。作为今年上海双年展外围展的项目之一,这个带有装置艺术色彩的情景体验式展览剧在国内也属首开先河。

  穿着暴露和打手机者

  不得入内

  穿行“时光隧道”,周围的展板上记录着从2008—1978每一年的大事记,每走一步,时间就倒退一年,然后观众就来到了1978年上海的福康里弄堂。

  记者刚穿过“隧道”,前面两个穿小吊带的女孩就被一个穿白色老式警服的“警察”拦住——1978年有穿得这么暴露的人吗?“回去问问你们的妈妈,那时候穿喇叭裤、紧身衣都会被指为作风不良。”另一个纠察队员模样的大叔说着,把她们送进了旁边的更衣室。出来的时候,小吊带变成了老底子的碎花连衣裙,两个小姑娘互相嘲笑着进了弄堂。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穿着时髦、暴露的观众,打手机的观众也在被拒之列,因为站在传呼电话前打手机,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

  没有剧本和台词

  “我们就演过去的生活”

  之后,参观者可以在弄堂口的露天小摊上吃馄饨,可以在小卖部里买一包“大前门”,也可以去“西海电影院”看一本16毫米的胶片电影。

  弄堂里口的老式电话响了,接电话的是一个头发戴着发卷的老阿姨,随后就听到她的大嗓门在弄堂里回响:“王家妈,电话!”这时,邮递员小伙子骑着他那辆绿色的自行车来了,给“胭脂店”的老师傅送来一封信……记者问一个卖鸡蛋的大娘:“你们排练了多久?”“不用练,30年前我们就这么生活的。”他们都是上海静安区文化馆的群众演员,导演只给每个人分配了角色和人物关系,给了几个即定的场景,其他就全由他们自由发挥了。

  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演员们一天的生活流就是观众的参观点,他们还有个任务,就是拉观众入戏。如果你在吃饭时间前往,还能蹭顿饭吃。

  “难的是找当年的生活用品。”该剧导演唐汤民说,很多道具都是在拆迁工地讨来的,比如居民家里贴的毛主席像,老式的台钟、五斗橱和发黄的小人书。

  家长里短

  折射30年前的中国社会

  情景剧重现了1978年上海弄堂的原生态生活,但看似寻常的家长里短,也告诉了观众一个30年前的上海。

  有一出戏,老江家的大儿子带着一家三口从哈尔滨下乡回来,恰逢小儿子正要结婚,本来是双喜临门,可两个儿子却翻了脸,因为家里太小住不下。最后老江只能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间拉道帘子,大儿子一家睡里面,父母睡外面,再搭个阁楼给小儿子小两口住。看到这样的场景,小年轻显然不能理解,“天呐,那么小的房间,全家挤在一起,怎么可能结婚啊?”

  “当年知青大回潮,上海最普遍的就是住房问题。”唐汤民告诉记者。

  在贴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标语的“高复班”教室里,“老师”正在讲如何写议论文。上课的“老师”姓王,当年就带过“高复班”,可台下上戏的学生就不适应了,“讲课的政治色彩太浓了。”王老师笑笑,“那时刚恢复高考,我们上课就得那么谨慎。”

  导演唐汤民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1978年这个年份,就是因为那时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的福康里弄堂早就变成了现代化的住宅区,高楼林立,它只是上海3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上海是个移民城市,30年人来人往,这也能让新上海人了解过去的上海。

  本报特派记者 徐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C0004 回到1978 2008-9-10 48257178002CE174482574BF003DEDB0[A1-徐洁≈B1-王玲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