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背影
3  4  
PDF 版
· 张蕴钰:原子天骄今世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蕴钰:原子天骄今世生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中国青年报》
  中国第一位原子弹将军张蕴钰8月29日辞世,享年91岁。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张蕴钰将军是承担核爆任务的基地司令员。

  张蕴钰将军把战争年代积累的指挥经验灵活地运用于核试验的组织工作上,将自己辉煌的人生篇章书写在罗布泊这块被人称之为“死亡之海”的土地上,为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创新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戎马生涯屡建奇功

  张蕴钰,字海城,1917年生,河北省赞皇县人。赞皇县第一高级小学毕业。1937年参加八路军,担任过赞皇县游击队队长、平汉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独立团参谋长、晋冀豫军区第一游击支队司令部军务股股长、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部参谋。

  张蕴钰在太行山第一次大显身手是在1940年3月,当时他担任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7团副团长。7团将前来抢粮的100余日军和200余伪军全歼于黑水河畔,日军旋即前来报复,张蕴钰和政委黄镇一道指挥7团阻敌。在战斗中,7团生俘日军,缴获山炮,张蕴钰还指挥机枪射手击落一架日军飞机。

  1947年8月,张蕴钰调9纵27旅任参谋长。9月,过黄河,参加解放宜阳、鲁山、宝丰、洛阳和郑州诸次战斗,后又参加淮海战役。

  其实张蕴钰一天军校也没有上过,是打游击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淮海战役攻击黄维兵团,中野进行的平原攻坚战一度受阻。27旅一名班长和两名战士在敌阵地前60米处,被敌人的火力压得攻不上去,也撤不下来。班长抽出背上的工兵锹,挖了个卧姿掩体。两名战士看见了,也动手挖,挖完卧姿挖立姿,后来挖成堑壕。后面的部队看见了这一切,挖了条战壕和这3人接通了。张蕴钰得知这件事,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战场创造的巨大意义。

  张蕴钰提出了开展近迫作业,利用壕沟接敌,削弱敌人火力优势的完整设想:“堑壕、交通沟的平面布局,以金字塔形结构为好,第一道堑壕为突击阵地,距敌阵地以敌人手榴弹投不到为准。第二道应长于第一道,作为预备队、重机枪和火炮阵地。第三道更长,应可设置平射炮。第四道最长,用以设置曲射炮阵地和救护所。纵向则用几条交通沟连接,其宽度应便于运动部队、抬担架和架设电线。有了这样的阵地,攻,能抵近地发起冲锋;守,可节节抗击敌人,防敌反扑、突围。我以为非此不能消灭黄维。”27旅就是用这一新战法拿下了小张庄。中野各纵队纷纷到27旅学习迫近作业。

  上甘岭一役威震世界

  出征朝鲜那年,年仅33岁的张蕴钰出任志愿军15军参谋长。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张蕴钰成为参与指挥这场战役举足轻重的人物。

  上甘岭是一个只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敌我双方为争夺阵地,投入10万大军,激战了43天之久。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之所以要疯狂地抢夺这个弹丸之地,就是企图从中打开缺口,夺取战略要地五圣山,突破我军镇守的三八线,进而危及朝鲜整个战线。  

  五圣山紧依上甘岭,这里是上甘岭战斗的前沿指挥部。在上甘岭战役反复争夺的最初阶段,张蕴钰第一次上五圣山了解战况,为作战提供决策依据。

  敌人每天用十几万发甚至几十万发炮弹倾泄在我军阵地上。在阵地调查中,张蕴钰提出为减少伤亡,保存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转入坑道斗争。白天钻洞,夜晚打仗,用小分队袭击阵地的敌人。一旦时机成熟,就进行大反击。军部经过研究,采纳了这个意见,并决定由张蕴钰负责统一指挥。

  在15军将领中,张蕴钰资历最浅,但善思慎行,颇谙韬略。上甘岭战役前,15军军长秦基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提出一个“突不破”的战法。15军内持异议者甚众,张蕴钰真正理解秦基伟的思路,力排众议。秦基伟说他当军长期间,很幸运有两个好参谋长,一个是何正文,另一个就是张蕴钰。

  上甘岭战役使敌人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以彻底失败告终。

  鞠躬尽瘁核司令

  1958年8月,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召见张蕴钰,陈赓说:“张蕴钰同志,军委决定在西北大沙漠搞原子弹靶场,由你来指挥这场特殊战斗,好好搞,建设好了交给别人。你是我推荐的,详细情况由常勇同志讲给你听。”常勇后任罗布泊核实验基地政委,少将衔。张蕴钰担任核试验A部队主任,一是陈赓的举荐,二是张蕴钰的确是干才,三是张蕴钰从抗日战争起就十分关注原子弹,有关原子弹的参考资料,他剪贴了厚厚的一大本。1950年,他在《军政》杂志上,就发表过关于核武器的文章。

  当时国防部组织了核武器实验场选场委员会,委员有陈士榘、江文、唐凯、常勇等和四位苏联专家。苏联专家设计的实验场只能试验两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选定的实验场距敦煌城仅120公里。张蕴钰说:“一个拥有上千万吨氢弹核大国的建场专家,会把一个新型核实验场的未来试验当量目标定在两万吨之内?两万吨和一千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两万吨支撑不了一个失重的民族!”张蕴钰从敦煌返回北京,向陈赓提出重新选场的建议,得到陈赓的同意。

  经过考察,最终选定罗布泊。1959年3月,张蕴钰作为罗布泊核实验基地司令员,正式走马上任。1961年,张蕴钰晋升少将。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代表中央军委、国防部庄重地宣布:10月16日15时核爆炸试验准时进行。10月16日上午,张蕴钰带领原子弹研究所所长李觉、核试验委员会副主任朱卿云和安装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原子弹引爆装置的最后安装,并最后一个撤离爆

  心危险区。

  15时整,随着异常清晰的倒计时的结束,一道强烈的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滚来一阵雷鸣般的巨响。当腾空而起的巨大火球映入张蕴钰的眼帘时,他那防护墨镜后的双眼涌出了两行积蓄已久的热泪。

  兴奋之时,张蕴钰思如泉涌,当即吟诗一首: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巨龙,飞笑融山崩。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

  后来,张蕴钰又搞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试验,地下核试验等。

  1996年7月29日,将成为后世史学家研究世界和平史时不可或缺的一页——这一天,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作为中国核试验基地的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在北京寓所里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赋词一首:光天化日,原子弹,电闪地震雷鸣。寰球世界,伫立听,中国音响声明。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日寇如狼虎。百年忍辱,天安门狮吼。备而不用持衡,防止核战争,保住和平。世人皆望,好环境,生产发展兴隆。诸国共识,原子弹无用,消此灾星。鞠躬尽瘁,净化大地晴空。

  当1964年的10月16日,张蕴钰在罗布泊畔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高塔上,手握那启动核爆炸的金钥匙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总有一天,全世界能够全面禁止核试验并彻底销毁核武器。

  张蕴钰将军生平

  张蕴钰是河北省赞皇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游击队队长、独立团参谋长、股长、参谋、大队长、副团长等职,参加了清河、马岭、大陈庄、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副团长、军分区参谋长、旅参谋长、军副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两广、挺进大西南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参谋长、兵团副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1958年,他被任命为核武器试验靶场主任,1961年改称基地司令员,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贡献。1971年后,他历任沈阳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等职,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氢弹和多次空爆、地下平洞核试验等试验任务。1978年后,他历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司令部参谋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下大力抓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试验任务,为国防科工委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张蕴钰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背影 C0005 张蕴钰:原子天骄今世生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中国青年报》 2008-9-16 钱江晚报c00052008-09-1600011;钱江晚报c00052008-09-1600012;钱江晚报c00052008-09-1600019;钱江晚报c00052008-09-1600020;钱江晚报c00052008-09-1600021;48257178002CE174482574C3003EF8C9[B1-陈进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