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0版:科教·大讲堂
3  4  
PDF 版
· 百代之王汉武帝的改革故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孙家洲话说
百代之王汉武帝的改革故事
■本报记者 俞熙娜/整理 尹炳炎/摄影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少年刘彻继位——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汉武帝。他一共在位53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仅次于康熙乾隆。今天的解读主要围绕三个层面——继位之初的政治形势;在位53年推行的各种更化政策;汉武盛世背后的危机

  经历“文景之治”后,他的祖父和父亲给他留下的遗产是:相对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政治形势;但国家对社会的总体控制能力偏弱,诸侯王屡屡破坏等级秩序;对外则处于匈奴武力威胁之下。儒学大师董仲舒倡言:“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改革’之意)也。”汉武帝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在一个需要变革的时代,恰遇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故事就此发生……

  故事一:

  杀人不必偿命

  自从汉武帝尊崇儒术开始,“复仇”之风在社会上盛行,因此出现了将国法置于不顾、“杀人不必偿命”之事。比如有一个人被仇家杀死了,他年幼的儿子逃了出去。若干年后儿子长大成人,回家乡复仇。不过他没有偷偷去杀人,而是公开向杀父仇人发出挑战,让对方准备好。得手之后,他拎着仇人的首级先到父亲坟上祭拜,然后再到当地官府那里去自首。可官员却说不能抓他。因为他为父报仇,是孝子。可儿子说:不行,我犯了国法,必须得到惩罚。你不抓我,我自己下狱。官员一看,既不能伸张国法,又不能杀孝子,干脆写一公文向上级汇报情况,然后挂印而去,辞职了。这事最后惊动了朝廷,下达批示:为父报仇是孝子,不能杀;地方官虽不能执行国法,却也是个好官。特赦杀人者无罪,地方官官复原职。

  为什么有法不依?这正是汉武帝尊崇儒术的一招,把儒家经典置于国法之上,以确立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经典之一《公羊传》就宣扬“子不复仇,非子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主张每个人都有复仇的义务。当官员断案屡屡依照儒家经典而不是法律之时,老百姓渐渐明白,只要符合儒家伦理,即使触犯国法也无大碍。这毫无疑问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权威。

  为达到这一目的,汉武帝做了很多重要的事。

  第一,他垄断了教育,把它作为推行儒家思想最有效的手段。他建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并选拔优秀的人来做“博士官”(即“教授”)。但做博士官的只能是精通儒学的人,他们在太学里只教五经,学生也只学儒学。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每年都可以参加一次考试,成绩优秀者被授予官位。这就给老百姓一个信号,读儒学可以读出前程。于是读书人蜂拥而至。汉朝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公孙弘就是在40岁以后审时度势、改学儒学,最后当上了丞相。

  第二,为了在官员中推行儒家思想,汉武帝立下规矩,讨论问题必须以儒家经典为理论依据,想要在官场上混得好就必须学儒学才能出口成章。

  这是非常聪明的手段。前朝秦始皇也曾大力推广其欣赏的法家思想,但他错用了暴力手段,像焚书坑儒不仅留下百世骂名,加深了知识分子与统治阶层的隔阂。而汉武帝就聪明多了。

  故事二:

  大侠郭解之死

  许多年轻人对于大侠十分仰慕。汉朝前期游侠势力很盛。一个大侠往往会招来很多追随者,“粉丝”很多。他们忠心到什么程度?如果有人说某个大侠的坏话,追随者会把说坏话的人杀死。大侠郭解就是其中之一。史官司马迁对于正义的游侠给予很高评价。但中央集权的国家难以容忍这种社会力量的存在,因为这会削弱甚至危及政府统治。汉武帝雷厉风行地推行“徙陵制”,将社会上的豪强都迁往关中地区。一方面这里正是汉王朝统治的中心,便于统治他们;另一方面当这些豪强离开原籍,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必然要打折扣。

  郭解就在迁徙的名单之列。大将军卫青帮他求情说其实郭解的财富还没有达到迁徙的标准。可不想这反而帮了倒忙。汉武帝认为,这郭解好大面子,居然能让一个大将军为他求情!就凭这点,他也必须得迁徙!后来因为他人告发,郭解被逮捕。经查,郭大侠亲手杀人的案子都发生在朝廷颁布大赦令以前。大赦令颁布以后的案子都是其追随者所为,他都不知道。按照法律郭大侠应该无罪释放,可御史大夫公孙弘却说,郭解已经被抓了,居然还有人为他杀人,这比他自己亲自动手杀人更可怕,这样的人一定要杀!郭解就这样被杀了。

  为了解决游侠问题,汉武帝还动用了非常手段:任用酷吏。因为按正常的司法途径很难对付游侠。他们的追随者甚至可能就是官员,按司法程序走,查证还没结束说不定人就跑了。而酷吏与一般官员不一样,他视法律如儿戏,只执行皇帝一个人的命令。他们往往带着自己的武装力量上任,上任前已经把当地的豪强、游侠查得一清二楚,一上任就抓人,而且可以一边上报,一边杀人。这对于镇压游侠非常管用。

  除了地方豪强势力,诸侯王势力坐大是汉武帝最大的心腹之患。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都在陆续削弱诸侯势力,但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在这件事上,汉武帝没有等待机会一个个个别解决,而是通过“制度化建设”整肃诸侯王。

  他推行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原本诸侯王的名号、领地等都由王太子继承,而其他的儿子只能享有贵族的名分,什么实权都捞不到。现在汉武帝允许诸侯王可以分割部分领地给其他的儿子,但名号必须由中央定,并且其分割出去的领地不再由诸侯王管理,而是直属于距离领地最近的中央直接控制的一个郡。诸侯王的儿子多,大国分成很多小国,其实力也就不足为惧了。

  此外,汉武帝还推行“阿党法”。其具体内容是:“诸侯王有罪,傅、相不举奏,谓之阿党。”这是为了严惩结党营私。傅、相是诸侯国里地位最高的官员,虽然由朝廷任命,但是他们毕竟是诸侯王的属官,服务于诸侯王本来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汉武帝推出“阿党法”,实际上迫使王国的傅、相变成了朝廷派出的耳目,他们为了自身的安全,也要时刻监视着诸侯王。诸侯王与傅、相的关系自然恶化了。甚至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某位严明的大臣刚刚被任命为诸侯王国的相,还在赴任途中,身有劣迹的诸侯王已经先自杀了,免得落个满门皆罪的下场。这样,汉武帝没有动用军事手段,就瓦解了诸侯王的势力。

  故事三:

  重用“秘书”架空丞相

  汉武帝时代有个将军叫公孙贺,他曾经跟卫青、霍去病打过仗,立过很大的军功,算是一位优秀将领。有一天汉武帝在朝堂之上突然任命他做丞相并现场颁给印绶。这本是好事,可公孙贺却吓得跪地痛哭,说自己不能胜任,请求皇帝另择良臣。

  为什么要怕成这样?要知道汉武帝后期杀了五个丞相、六个御史大夫。这公孙贺当上丞相后虽然小心谨慎,对皇帝发布的任何命令都一概签署不提任何异议,但最终还是因为儿子犯错而被诛杀三族。汉武帝这么做就是要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汉朝建国初期汲取秦朝的教训,设立丞相,以避免皇帝独断专行。丞相统帅百官,皇帝之下就是丞相和御史大夫,他们既是国家日常事务的决策者之一,又是执行者,有很大的实权。汉武帝时曾有一任丞相叫田蚡,这个人有外戚背景、权势欲又极强。他把任命官员的权力发挥到极致,可以把一名平民百姓直接提拔至二千石的高级官员。而且按照汉朝制度,丞相提名的官员,皇帝总是按照惯例认可,一般不能否决。这是汉武帝不能容忍的。

  他同样通过制度建设和特殊手段两手并行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他要把丞相排除出决策圈以降低其权威。他设立了一个后来被称之为“中朝”的机构,招纳了司马相如、东方朔、主父偃等既有才华、又愿意追求仕途的知识分子,当他的文学侍从,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有什么国家大事他先告诉这些侍从,让他们想好对策。然后突然召集百官开会,要他们就某些事拿出解决方案。仓促之下丞相只能现场和百官讨论提出方案,然后就有皇帝的秘书们跳出来说“不行”。现场辩驳不是丞相之长而是文人之才。丞相无奈就问那你们有什么意见?侍从们马上抛出预先准备好的方案。大家一听是不错,丞相也就同意按他们的方案办。

  这本是一个偶然事件。可次数多了,成为了惯例,丞相突然发现自己就这样被架空了。等他们想要收回权力时却来不及了。这几乎成了后来丞相演变的一个惯例。丞相“失宠”,秘书“得宠”。等秘书成了丞相,又被打入“冷宫”,有新的秘书班子担当起“中朝”的职责。皇帝总是相信秘书超过相信丞相。

  至于特殊手段,那就是开头所说的杀丞相了。接连杀了那么多丞相、御史大夫,你说这个职位还有什么威性?不仅没实权,连性命都难保。百官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皇帝才是唯一值得尊重的人。

  故事四:

  东方朔们是怎么当官的

  前文说到了几个人物,东方朔、主父偃,这些人本是一介平民,怎么就一步登天、进入参与决策的核心层?

  我可以告诉大家主父偃的当官之路。

  主父偃和徐乐、严安等几个人来到京城,各自写了一篇讨论国事的奏章,然后一大早跑到皇城北阙交给那里负责接受天下吏民上书的官员。傍晚时分他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汉武帝说“相见恨晚”,然后就当上官了。也许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可汉武帝时代,通过这样的途径走仕途很正常。这被称之为“上书拜官”,也就是“自荐”。

  汉武帝建立和完善了选官制度。他推出了“察举制”,即中高级官员必须定期定额地向朝廷举荐“孝廉”,作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军。如果官员不向朝廷举荐人才,就要被按照“大不敬”和“不胜任”的罪名被严惩。这成为从基层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汉武帝实行的改革很多,除了政治上的以外,还实行了很多经济上的改革。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在盛世之中也潜伏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汉武帝长期对外用兵导致社会动荡,他个人生活腐化无度,大兴土木、信任方士、太好女色等等。所幸他及时调整,没有酿成大的危机。在他晚年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说明他还是保持了政治上的清醒,并又一次适时把国家重心调整到恢复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个决策能力特别强、承担失败能力也特别强的一代帝王。

  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夏曾佑评价帝王说,帝王分两类,一类是“一代之帝王”,一类是“百代之帝王”,汉武帝属于后者。他是一位难得一生清醒的统治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大讲堂 B0010 百代之王汉武帝的改革故事 ■本报记者 俞熙娜/整理 尹炳炎/摄影 2008-9-16 钱江晚报b00102008-09-1600013;钱江晚报b00102008-09-1600027;E76D8E12F4761AC5482574C5002D12CA[A1-俞熙娜≈B1-徐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