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5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只是想来看看你
· 父爱如山
· 喜戴高帽
· 善哉蟋蟀
· 朋友是用来麻烦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喜戴高帽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清·俞樾《俞楼杂纂》)

  耕斋点评

  想不到素以方正知名的清末朴学大師俞樾,也会写这样诙谐的文章。

  有一个在京城做朝官的人被派到外地当官,临行时,去向他的老师道别。老师说:“外地的官不好做,应当谨慎一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顶,可能不会和人产生矛盾了吧。”老师生气地说:“我们读书人应该直率待人,何必给人戴高帽子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一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微微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那个人告别出来,对人家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俗以喜欢人当面奉承自己者,为“喜戴高帽”,而这种陋习,事出有因。据清代乾隆年间学者翟灏考证,北魏时有一个儒生名叫宗道晖的,行为方式怪异,自我感觉却出奇的好。他平时喜欢戴一顶高翅帽,穿一双大木鞋。每当有省部级以上的高官莅临,他都会穿着这身行头前去拜谒,跪拜时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后人就把戴高帽和拍马屁联系了起来。此种陋习产生的前提,是以高帽为尊荣。据说明朝初年,官员“乌纱矮冠”,尚不以高帽为荣。但到明中叶,则风气大变。如正德时兵部尚书王敞,“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杠,人呼为‘三高先生’”。可见帽子由矮变高,反映的心理是:样样都要比人高出一等。

  走笔至此,不得不说一下此文的作者俞樾先生,正因自身刚直,才会对这种“高帽”行径如此鄙夷。

  俞樾是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殿試时,因曾国藩題“淡烟疏雨落花天”,俞答题中有“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句,而为曾所赏识。俞后官至河南学政,却以所出试题中有“国家将亡必有妖”,被弹劾“有犯上嫌”,而撤职罢官。俞樾自此以著书授徒立命,绝意仕途。曾国藩督两江、李鸿章抚吴下时,都礼聘之,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但俞都不愿复出。

  俞罢官后到了苏州,由友人资助建屋,並取老子“曲則全”之意,命名为曲园,自号曲园老人。并以“春在”作堂名,把自己250卷著作称为《春在堂全书》。

  俞樾性雅不好声色,生活俭朴,卧起有节,保真持满,享寿八十有六,其著名的自挽联为: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真是吾浙男儿,书生本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B0005 喜戴高帽 2008-9-16 钱江晚报b00052008-09-1600005;钱江晚报b00052008-09-1600006;钱江晚报b00052008-09-16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