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30年改革开放·百姓叙事
3  4  
PDF 版
· 为下岗工撑起一爿天
· 在土地上写诗
· 船老大的三级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三替老板陶晓莺说没有人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
为下岗工撑起一爿天
  陶晓莺这个名字似乎已经成为三替家政服务公司的代名词,她创办的公司和她的本人一起成了这个行业的品牌。

  她的快人快语,她的果断敏锐,容不得半点掩饰。于是,一个繁忙工作日的早上,抽出她感到很“奢侈”的两个小时,记者跟着她那种急促的步子和飞快的语速,一起跑着、冲着,走过她十六年的创业路。

  坚守中成长

  如今家喻户晓的三替前身是杭州三替综合服务部,创办于1992年,这在当时是一个令她同事和家人们吃惊的决定。因为当前她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一个区文化宫工作,是单位里最年轻的党员。

  “一个党员只要对社会有益,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一样能发光发热。”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陶晓莺触动很大,她决定去磨练一下自己。她就给自己下了岗,其实是给自己创业找了个理由。准确说,陶晓莺是给自己设置一个只能向前走、没有退路的生活方式。

  很快地,当时陶晓莺的9个同学和朋友,凑了5万元作启动资金,在杭州文一路11路公交车的翠苑总站,租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旧房子做起公司的办公点。

  1992年,家政服务在国内刚刚起步,浙江省还没有这个行业。当时老百姓并不认可“花钱买服务”这个概念。“我们所有人坐在那里,电话不响,没有人有这个服务的需求。”陶晓莺忘不了那段吃不下、睡不好的日子。第一年,公司亏损了,原本一起创业的人都走了,她选择了继续坚守。

  “那时候110在《钱江晚报》上说: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不必打110,你可以打三替公司啊!”陶晓莺一直记得这句话,感到无比欣慰。靠着这些点点滴滴,“三替”这个形象逐渐树立起来。

  渺小中变大

  除了事业,陶晓莺更愿意和人分享她的员工和团队。公司的员工有70%是杭州的下岗、失业、待业人员,还有30%是外地民工。在三替,有父亲、儿子、大女儿和女婿、小女儿和女婿、大女婿的妹妹等5户家庭7个人纷纷下岗来三替工作的例子,更有无数个夫妻同事下岗来上班的现象。

  “这些对于三替来说,都是力所能及的。”陶晓莺说,随着企业的发展,她觉得除了给予他们工作的机会,更应该给他们工作的技能。于是三替就成立了三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你最大的成功,那就是把这么多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年纪偏大的下岗、失业、失地人员打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陶晓莺很喜欢别人的这两句评价,她也经常对员工说,“你们每一位都不是渺小的和微不足道的。”

  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陶晓莺那不断前行的脚步似乎永远都停不下来。打造家政服务业的“沃尔玛”,是陶晓莺的下一个目标,在全国进行连锁,所有服务程序都将是统一而规范的。

  “如果达成了,也尽到了一份社会责任。”说这话时,陶晓莺的双眼正注视着橱窗里的“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牌匾,还有一副对联“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营造幸福家庭;照顾小家、服务大家、建设温馨港湾”,

  对她来说,这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更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本报记者 罗凰凤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30年改革开放·百姓叙事 A0014 为下岗工撑起一爿天 2008-9-23 钱江晚报a00142008-09-2300003;48257178002CE174482574C800101670[A1-罗凰凤≈B1-陈进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