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6版:30年改革开放·百姓叙事
3  4  
PDF 版
· 与秦山核电站30年不了情
· 山不转人转
· 中国推行“教育券”第一人
· “小巷总理”为居民服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与秦山核电站30年不了情
  ■本报记者 徐澜

  欧阳予院士的风云年代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是中国第一座军用生产反应堆的总设计师。从七十年代起,他负责核电站的研究设计,他是中国第一座自建核电站总设计师。秦山核电站给他带来职业生涯荣誉无数,至今都有深深的不了情,但却使他和家庭两地分居二十多年。点击着欧阳院士存在电脑里的老照片,历史的波澜涌动出一部中国核电发展史和科学家的成长史——

  728工程的来由

  1970年春节,上海方面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因为缺电,上海一些制造厂和纺织厂被迫停电,影响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周总理听后说,华东地区缺煤少油,应考虑发展核电。上海市委副书记马天水从北京回来以后,于2月8日向广大机关干部传达总理指示要搞核电。这就是外界盛传的“728工程”。

  但上海当时缺少技术骨干,拿不出设计图纸。1971年中央决定派出一名总工去上海,二机部部长刘伟想到了我,此时我44岁,正是大好年华,却在湖北钟祥县干校劳动,因为我是“留苏反动学术权威”。一份电报把我叫回北京。说干就干!1971年10月,我带一组人共14人准备去上海,先在北京泡了一个月的图书馆。因为日内瓦和平利用核能大会刚开过,有些资料可以查到。一个月后我们到了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和我一起去的同志都是直系亲属在上海,过去因工作需要而两地分居,现在团圆了。只有我和夫人开始断断续续的两地分居,她一直在北京外语大学教书,两个孩子都是外婆一手带大的,对爸爸很陌生。

  1974年3月3 1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了30万千瓦级的压水堆核电方案,作为科技开发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核电开始起步。

  当年大家把核电站当瘟神

  选址是个伤脑筋的事。1979年,美国核电站出事故了,中国有些人对建核电站的信心动摇了。但邓小平同志还是力排非议,主张上马。1980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铁瑛提出,还是到浙江选址吧。我跑了浙江16个县市,从海盐到温州、三门,在乡下跑了好几个月,1981年最终选址在海盐。我就在上海安心做设计画图纸了。这下总算可以眼见为实了!我特别感谢铁瑛书记的高瞻远瞩,在三十年前,大家像避瘟神一样避核电站,不像今天,到处抢着要建,因为安全高效清洁的优点大家都看到了啊,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了。

  1983年6月1日海盐正式三通一平修路,1985年3月主厂房正式开工,马不停蹄地建造。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故,使我们在安全性上考虑得更多,一是建设质量要高标准,二是运行要规范,一点儿不能马虎,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要复查一遍。像500米内不能有住家,5公里以内的发展要有限制,50公里以内定期环保车取水源取庄稼测验等等,我们要消除民众对核电的恐慌心理。

  秦山一期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17年,造就了一支技术和管理过硬的队伍,向秦山二期、三期和其他核电项目输送了大量骨干人才。

  对晚报读者说几句话

  当本报记者向欧阳院士提出需要给钱江晚报读者题辞的要求时,欧阳想了半天,认真地在纸上写下了他最想对大众说的话:

  核电是清洁的能源,它不排放二氧化硫、氧化亚氮等有害气体,也不排放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核电厂是花园式的工厂,环境优美,没有煤电厂那样的煤渣堆放。核电厂的安全是有保证的:周密正确的设计,高质量的建造和规范化的运行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30年改革开放·百姓叙事 A0016 与秦山核电站30年不了情 2008-9-26 钱江晚报a00162008-09-2600021;48257178002CE174482574C60036402E[A1-徐澜≈B1-陈进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