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2版:科教·生命新闻
3  4  
PDF 版
· 我省无偿献血全国先进
· 出游之前做个体检
· 爆炸
· 生还
· 杭州无偿献血的人真不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0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只要身体吃得消,就可以去献血帮助别人”
杭州无偿献血的人真不少
  本报讯 昨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十周年纪念日。昨天上午,走进省血液中心大厅,记者看到络绎不绝前来报名要求无偿献血的市民,已经坚持了10年献血的308路公交车司机戚杭锋师傅由衷感叹:“10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了。”这一次,戚杭锋的身份是一名志愿者,在现场述说了他的献血经历,“我们奉献给社会,社会也一样会回馈我们。”

  献血车空荡荡的

  我就上去献血了

  戚杭锋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献血时的场景。那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这天。“当时献血车是停在杭州展览馆门口,车也没有现在这么好,是上海飞翼牌的老式大客车。”戚杭锋回忆说,“那时候愿意义务献血的人远没有现在这么多,那天我路过献血车时,看到车上空空荡荡,一个人也没有,心里很不好受,所以就萌生了去献一次血的念头。”

  第一次献血,戚杭锋让医生抽了200毫升。他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挺怕痛的,差一点就不敢献,多亏了现场的医生跟我说了很多话,让我放松下来,才有了第一次献血的经历。结束之后,工作人员还递给我糖水和饼干。”

  父亲患病大量用血

  凭献血证获得优先

  戚杭锋第一次切身的体会到献血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是在2000年,那一年,他的父亲被查出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过程中常需要大量的输血。戚杭锋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说道:“当时血液紧张,献血的人没这么多,病人要用血,医院都会动员家属先去献血,然后再用血,就是这样等输血还要排队的。可我一拿出献血证,医生马上就为我父亲配型,并安排了输血,连排队都省了。”不只这样,按照戚杭锋献血的比例,血液中心还报销了他父亲的用血费用。

  “当时献血的时候可没想过这么多,但是父亲看病的过程却让我真实体会到了无偿献血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从那时起,原本反对他献血的家人也开始支持他的行动,“只要身体吃得消,就应该去献血。”母亲这样叮嘱戚杭锋。

  献血经常遇见熟人

  有爱心的人真不少

  和自己第一次献血时所见到的场景相比,现在街头献血车上的变化,让戚杭锋深有感触:“一年年下来,我亲眼见证了献血车上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遇见过一次,还能遇见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很多人也因此成了朋友。”他说,连续10年献血,每年200毫升左右,现在累计有2200毫升了。“我献血总量不算多的,但平时不献血的时候也爱去献血车边转转,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些感人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武林广场遇到了一位老献血者叫任国栋,他今年已经71岁了,尽管过了献血的法定年龄,但他还是坚持在献血车边做着义务宣传,向行人讲解献血对社会,对老百姓的好处。”跟任国栋交谈后,戚杭锋才知道,老人以前一直都利用休息时间去血液中心或献血车献血的,现在到了年纪,就改做志愿者,继续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之中。

  一个人往往可以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献血者的队伍中来,戚杭锋自己就好几次亲眼见到夫妻、情侣一起走上献血车献血的,“就像在乔司监狱工作的卢林献、沈秀娟夫妇,他们两个经常一起定期献血的,现在两人平均献血都超过1万毫升了。”戚杭锋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大军中来,戚杭锋很感欣慰。

  本报通讯员 胡秋月

  本报记者 袁春宇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生命新闻 B0002 杭州无偿献血的人真不少 2008-10-2 CEC8418721D1583C482574D5004170A6[A5-胡秋月≈B1-谷伊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