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2版:科教·生命新闻
3  4  
PDF 版
· 小旅社,穷孩子看病的栖息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记者深入大医院旁的小旅社,外乡孩子看病真难啊
小旅社,穷孩子看病的栖息地
■本报通讯员 张凌   本报实习生 李若虚 戴晶晶  本报记者 袁春宇/文 陈熙春/摄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外地客,为了治孩子的病,来到省城大医院,很多人家境本不宽裕,更因病致贫,为了照顾孩子,只能在医院旁边的小旅社住下来。来来往往的小旅社不断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两周来,记者多次走进省儿童医院附近的小旅社,耳闻目睹了外乡儿童在杭看病的艰辛故事,每个孩子的病虽然凶险不一,医疗技术成熟也有先后,但无一例外都有慈爱坚守的亲人在呵护着病弱的幼苗,有的已经发生了奇迹,有的正等待奇迹的降临。

  旅馆老板的看病日志:

  坚持看病五年,白血病患儿得救了

  沿着省儿童医院前竹竿巷的小路再转到广福路上,短短数百米的距离,可以找到近十家小旅馆。位于广福路上的“人人旅店”老板朱狄寅在这里开旅馆已有8年,8年里客人的姓名资料,朱狄寅全部都记在笔记本上,戏称“看病日志”。

  “这些都是在我们这里住过的家长,好多人现在还会来住。”朱狄寅指点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人名说,凡是住的时间稍长点的客人,他都会把他们的情况记录下来,时间长了,有些家长慢慢就成了朋友,笔记本上还记着他们的手机,家里电话。老朱叹了口气,指着笔记本上的一个名字说道,“喏,你看这个客人叫陈卫玲,她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在这里整整看了5年病。”

  老朱还记得陈卫玲第一次带孩子运运来旅馆时的场景,“那是正月里,天寒地冻的傍晚,我们旅馆已经客满,没有床位。可是天这么冷,她又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我只能抱出一床被子让母子俩在值班室长凳上睡了下来,再拉起门帘,避避寒。”

  老朱叹了口气说:“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丽水人,原先家里还做点小生意,可自从孩子得了白血病,一家人已经为看病花光了十几万元积蓄。”后来,每到一定时间,他们都会准时出现在人人旅社里。“每次到我这里,陈卫玲就会先向我借20元钱,10元钱用来挂号,10元钱用来吃饭。然后四处打电话向在杭州的朋友借钱,每次朋友把钱送来,她总是先把那20元还上。”

  “世上还是有奇迹的,去年孩子的病居然好了。”说着老朱也难掩自己的兴奋, “这一家人的坚持总算没有白费,到现在为止,他们每半年还会到医院里复诊,照旧住这里。”

  27岁母亲的坚守:

  一岁儿子脑瘫,每周背着来杭理疗

  每周二“人人旅馆”都会留出一张固定床位,老板说这是给常客小王留的,这个习惯已有三年。她每周都要带儿子从衢州赶来看病。连医院门口车辆管理员阿姨都对这对母子印象深刻。“小王飞一点都看不出来是个脑瘫儿,会叫妈妈、阿姨,会数数,会笑,我们说的话他都听得懂。就跟正常的孩子差不多。”旅馆服务员吴大姐说。吴大姐每次见到小王飞,总会叫声“干儿子”,还会买一些水果来“讨好”他。

  昨天,记者在旅馆里见到了小王——王晓妍和她的儿子郑王飞。王晓妍是个云南姑娘,今年只有27岁,打工时认识孩子的爸爸,嫁到了衢州,生下儿子郑王飞。可在小王飞11个月大的时候,晓妍发现儿子没有办法坐稳,总是前俯后仰,更不用说走路了,平时会歪着脑袋,时不时口水就从嘴里流出。手指、脚趾都伸不直,手关节、脚关节也都往里弯。在省儿童医院检查后,王晓妍从医生那里得到一个痛苦的答案:脑瘫。

  医生建议每个星期做2次的康复治疗,帮助小王飞恢复走路,抓东西,说话,认字的能力。背着孩子的妈妈就这样出现在人们视线里。星期二来,星期四回,每周风雨无阻。

  坐四个小时的火车从衢州来到杭州,再换乘公交车,还得走上一段路才能走到旅馆。出现在记者眼前时,王晓妍已经累得满脸通红。顾不上休息,王晓妍先支付了住宿费,便背上儿子到附近的快餐店买一碗面条回来,快餐店老板也已经认识了这对母子,

  台州父母的绝望:

  儿子骨肉瘤,能不能保住腿

  在位于竹竿巷的下城区教育局庆春路招待所203号房间,我们见到了从台州来杭看病的小增伟,今年4岁半。由于刚接受过化疗,增伟的头上光溜溜的,眉毛也变得稀稀落落,他的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手指和双脚呈现出化疗过后乌青的痕迹。父亲尹先生的忧愁写在脸上,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增伟照样瘸着腿,在房间里顾自玩耍。

  “孩子得的是骨肉瘤。我们去上海看了,医生说恶性程度很高,严重的话会出现肺部转移,他建议给小增伟截肢,但是其后3~5年存活率也仅为5~20%。”尹先生哽咽着讲起了儿子的病情,“孩子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不能这么匆忙就为他下决定,所以又辗转到杭州看病。”

  两个多月里,尹先生一家已经看遍了上海各大医院的骨科。在上海租房至少得花上两三千元一个月,而一般的普通招待所也得180元一晚,到7月底,尹先生已经为治病耗费了6万元。一家人仍没有放弃为孩子找到最佳治疗方法的途径,9月份,尹先生又来到杭州。目前,小增伟在浙二医院就医。医生提出,可以将小增伟的关节处截掉一部分,将下面部分上移,为避免双腿长短不一,再在最下面垫上假的关节组织。不过具体的治疗方案还得等专家会诊之后才能确定。

  尹先生全家收入来源就是家中的橘子地,平均每月的收入在800元左右。收成不好时,生活就会更加艰难。现在尹先生夫妇在外求医,家里64岁的患有腰椎盘突出的老父亲只好重新下地干活。

  “在医院做一次化疗得4000元左右,还有每天的常规检查,如果要动手术的话,还不得花上几十万?”尹先生看看妻子,鼻子有点酸:“我老婆每天晚上都哭。”他又指指桌上刚买来的一只鸡说:“小孩昨天刚做过化疗,实在很虚弱,我们都觉得非常心疼,买只鸡给他补补,平时真舍不得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生命新闻 B0002 小旅社,穷孩子看病的栖息地 ■本报通讯员 张凌   本报实习生 李若虚 戴晶晶  本报记者 袁春宇/文 陈熙春/摄 2008-10-3 48257178002CE174482574D50033239C[A1-袁春宇≈A5-张凌≈B1-徐澜];钱江晚报b00022008-10-0300016;钱江晚报b00022008-10-0300018;钱江晚报b00022008-10-03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