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人文·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 刻着“西湖十景”,天竺筷踏上申遗路
· “涮人”的“两只狗”
杭州观众会接受吗
· 两大排行榜
等你来投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你知道和张小泉剪刀、杭州丝绸、王星记扇子并称“杭州四宝”的天竺筷吗?
这个快成古董的筷子品牌最近进入了新一批的非遗申报名单

刻着“西湖十景”,天竺筷踏上申遗路
■摄影 屠春
  还记得老底子家家户户都在用的天竺筷吗?这把曾风靡全国的“江南名筷”,在现在杭州人的生活中差不多已消失了。在一次性筷子和仿象牙的塑料密胺筷流行称霸的今天,恐怕只有河坊街上筷子古董店里才能看到这位曾经的“名流”的身影。不过最近,天竺筷成为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并被很多专家学者看好,有望冲击国家级名录。

  究竟天竺筷的传统和现代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它身上有多少文化艺术价值?天竺筷又为什么没落了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现在唯一生产天竺筷的企业——杭州天竺筷厂,来了解天竺筷的“前世今生”。

  现场——

  天竺筷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杭州天竺筷业的办公楼在北大桥一个很不起眼的居民楼房里。“办公楼”其实就是楼房中的两层三居室套房。几位女工在最大的一间屋子里挑选符合标准的原料筷子,并把它们缚成捆,这个房间堆满了整捆整捆的经过挑选的筷子。

  客厅是设计师的地盘,在这里,厂长王连道亲自设计筷子上的花纹图案,经过电脑处理以后交给专门的厂家生产出烙花钢板;客厅里还有一台激光雕刻机,不过那不是用来雕刻筷子的,而是制作筷子的外包装用的。另一个房间里摆放了古老的天竺筷生产工具:割料机和烙花机。

  王连道在这几个房间给我们演示了天竺筷传统工艺中最重要的几个步骤:去长度、选料和烙花。在割料机上,王连道用一个标准长度的竹竿做“标尺”,把成捆的原料竹子截成一样的长度。被裁成统一长度的原料筷子随后要交给女工们进行严格的“选料”过程。选料的工人要把病竹、弯竹等不合格的竹子剔除,把粗细不同的竹子分门别类,虽然这个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但很耗精力,是个十足的“体力活”。最后,烙花机上的操作是最复杂的。烙花钢板烧红之后,在烙花机上把花纹一圈圈压到筷子上去。火候的掌握是这项技术的关键,烙浅了花纹就看不清,烙过了头则会糊成一团。王连道边说边演示,不一会儿就烙好了一根“三潭映月”的筷子。

  “我们现在生产天竺筷当然不会再用那么老的机器了,”王连道对记者说,“天竺筷从砍取原料竹、高温脱脂,到最后装头、包装总共有20几道工序,大多数是在厂房里完成的。现在的割料机和烙花机都是半自动化的操作,比这两台要先进得多。”

  传说——

  用小苦竹做筷子可是杭州人的一大贡献

  这样成熟的制作工艺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王连道把民间传说娓娓道来。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当时位于杭州天竺山上的天竺寺以佛教胜寺闻名四方,香客络绎不绝,香火很旺。夜晚,寺内无法容纳投宿的香客,寺内的素食也供不应求,为了应急,和尚们只得把附近的竹子削成筷子供香客进餐。由于制作这种筷子的小苦竹生长在杭州天竺山,天竺筷由此得名。据说从佛地带回的天竺筷能为家人带来好运,所以天竺筷就很快流传到全国乃至东南亚。

  由香客传播开去的天竺筷在老一辈人中很有知名度。参加最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会议的浙江美术史论家都一兵老先生就对天竺筷情有独钟,“我不是杭州人,但小时候有香客把天竺筷带到我们那里,用这种筷子的人就非常多。”

  除了源自佛教胜地,天竺筷有别于其他名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原材料。“用小苦竹做筷子确实是杭州人的一大贡献。”王连道告诉记者,“小苦竹非常适合筷子工艺,因为它竹节长,粗细合适,孔又小,这样的竹子如果不做筷子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而天竺筷是唯一一种不上油漆的天然筷子,这样环保的筷子既有利于饮食健康,还能节约木材。”在天竺筷最鼎盛的民国时期,杭州地区的生产作坊有上百家,不少农户都拿天竺筷当副业,有的人家则专门生产天竺筷。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一次性用筷、塑料密胺筷等方便实用的筷子逐渐取代了天竺筷的地位。加上天竺山被划成了风景区,原料竹不能从那里砍伐,取材的困难,产值和附加值的低下使得天竺筷逐渐没落。

  展望——

  刻着“西湖十景”的天竺筷踏上了申遗路

  在王连道2006年开办天竺筷厂以前,天竺筷的民间生产鱼龙混杂、毫无规范,几乎断种。早在2000年,张小泉剪刀、杭州丝绸、王星记扇子和天竺筷就被并称“杭州四宝”,但天竺筷当时的发展规模完全不能和其他三宝相提并论。“天竺筷代表着杭州的一段历史文化,是老祖宗对筷文化的一大贡献,不能让这好东西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了。”2006年起,王连道挑头创办了杭州天竺筷厂,在保留天竺筷不刷油漆、天然环保及烫画工艺装饰等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在设计理念和加工工艺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屡出新品。

  在办公楼的展示厅里,记者看到了全部由他自己设计的新一代天竺筷的样品,这些天竺筷做工精美,并且都打上了浓重的杭州文化烙印。有五双一盒的“西湖十景”套装,每根筷子上一景,筷头还做成三潭映月的形状;“运河文化”套装是四双一盒的新品,“香积双塔”、“拱辰古桥”、“清御码头”和“桥西直街”组成一幅古老的运河人家生活画卷;“龙凤御箸”堪称最豪华套装,筷身的下半截用红木打造,筷头是玛瑙,花纹是纯手工雕刻的盘龙飞凤。

  尽管王连道已经在天竺筷的创新上下了不少功夫,不过他也坦诚地表示,让天竺筷摆脱“濒危”命运,靠他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天竺筷已经踏上了“申遗”的漫漫长路,力争取得政府的支持,让这个杭州的老品牌重新回到餐桌,同时成为旅游精品流传开去。

  本报记者 郑 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新闻 C0002 刻着“西湖十景”,天竺筷踏上申遗路 ■摄影 屠春 2008-10-16 48257178002CE174482574E3003B9A5D[B1-杨霞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