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京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致信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成立大会。10月9日,人类生态学家、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鸿在浙江人文大讲堂(浙江科技学院讲堂)上作了关于生态文化的讲座。
有关生态的几组概念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首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生态学概念的提出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它是一门年轻而充满朝气的科学。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的增加,人口、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性问题。
人类的文化经历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向科学文化的演进,而人类的文明也经历和正在经历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总结了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带来的“黑色文明”而重新调整自己的文化,即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新的生态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绿色文明形态。
文明古国是怎么消亡的
文化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而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地理、时间、空间的三维进程。
许多历史学家把文明消亡的原因归咎于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与文明相依存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文明是人类在保持与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断导致进步的一种状态。古代的战争往往以争夺土地和土地上丰厚的自然资源为目的,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销毁。而真正使一个古代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当然,战争和其他方面诸多的因素,可以加速自然资源的耗尽。人类创造的农业文明使地球上出现了一个个辉煌灿烂的古文明,但由于古代人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认识环境与其支撑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古巴比伦文明、地中海的米诺斯文明、腓尼基文明、玛雅文明、撒哈拉文明等,一个个随着人类早期农业对土地的不合理的利用,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学的原因,最终消亡了,那里原来充满绿色底蕴的土地变成了黄色的沙漠。
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
人作为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生态属性。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广布的一个生物种,就因为人类具有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也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
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既要建设物质生态文明,也要建设精神生态文明,更要建设政治生态文明。同时,要注重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弘扬。
必须看到,生态政策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不能等到生态问题成了堆才制定相关的生态政策;同时,生态政策的正确与否,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的。生态政策的错误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环境影响和环境破坏,往往不是纠正错误路线就能解决的。中国沉重的人口包袱和全国生态破坏的现状,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写意画中,大自然占据了整个画面,人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哲学就主张“天人合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孔子提倡“天命论”,认为自然——天命是不可抗拒的,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回归自然。庄子主张“不以心损道,无以人灭天”。总的来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