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钟柯轩 丁国方
根据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现有的几百万家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近八成以上。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在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后,如何做强成为他们最大的问题。而两代人交接过程中,传承与转型也成为家族企业最脆弱的“关口”。一些富二代悄然出现“打包卖企业”现象。
中科企业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出现这样的局面,与新一代浙商从小接受的教育与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些富二代对父辈创业付出的辛勤认识不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新的教育与思维,对父辈的创业思路以及管理方式也有了不同认识;加上现在的浙江经济环境,有新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创业——这些原因,导致有些富二代与父辈之间出现了代沟,对父辈的成果不尊重,甚至卖掉父亲辛苦创立的企业。
案例:
前不久,义乌市某服装厂被龙游一家制衣厂的业主买走。说起卖厂的事,刚接过班未满30岁的王某很不在乎:“卖了服装厂,我要加盟几位朋友开的歌厅。”据了解,这家服装厂总资产大约400万元,尽管规模不大,但王的父母已经营十多年,收入尚可,父母希望王能够踏实一些,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但王就是不干。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想把厂办好却没精力了,也舍不得卖,儿子大闹不休。父母气得生病,最后还是把工厂处理掉了。
另外还有一位义乌青年商人在打广告卖厂,为此已准备很长时间。其父是典型的义乌第一代商人,摇着拨浪鼓摆过小地摊,后来呕心沥血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在这之前,这个年轻人帮父亲打理公司,主管销售。但他并不安心,结交了不少朋友,很会花钱。父亲因病去世以后,整个公司就由他掌管,几个月下来忙得焦头烂额,但公司不见起色反而不如以前。困难面前,他认为自己不是办厂的料,更适合做贸易,于是就把公司打包卖给了外地一家大企业,自己毅然投入了贸易行业。
点评:
每个人都不可能以其他人为典范来复制自己的生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可以处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和地位中。种种差异会使两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表现出各自明显的风格,特别是家族企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
一个人年少时的经历往往会影响其一生,一些幼年的习惯也会持续终身。第一代企业家大多出身贫寒,他们幼年时,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他们抱着“生存为大”的观念,凭借吃苦耐劳等意念来经营企业,以有限的知识让企业摸爬滚打着成长。因此,成功之后,“生存”这一观念依然占据着他们思维模式的核心地位,作决定依然会很谨慎。他们热切希望第二代能承袭这种意念,对家族企业进行框架内的改变,来达到效益最大化。
而子女辈打包卖企业,或者是转行投入另一完全陌生的新兴行业时,第一代企业家就会感觉自己的信念在一瞬间被轰塌,大部分人都会无法接受,导致父子激烈冲突。义乌这两家企业的第一代,当然也无法接受第二代的做法。
父辈的生活环境,和子女辈成两个极端。富二代们出生时,大多家境优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因此,父辈们看重的“生存”意念,在他们观念中压根没有,因为这一难题早已被解决。知识或者说是他们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才是主导他们处事的重要要素。
因此,文章中几个卖厂的子女,在接手父辈产业时轻松上阵随心所欲。而第一代企业家的精力太过倾注于“生存”,在子女年长观念基本定局后,已经很难对其造成影响。几个因素一综合,两代人接班的问题上,就会出现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点评嘉宾: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副院长、蓝狮子出版人 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