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身份受邀赴台进行学术交流的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台南遭到极端分子的暴力攻击后,10月22日提前结束岛内行程返回大陆。
10月21日上午,张铭清在台南参访孔庙时,遭到民进党台南市“议员”王定宇率人暴力攻击,张铭清被推倒在地而受伤。
张铭清遇袭事件发生后,震惊两岸,激起各方强烈反应。在两岸交流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过这种恶性事件。国台办、海协会、厦门大学以及岛内各界,纷纷发表声明要求台当局严惩肇事者,确保此类事端不再发生。
曾幽默应对抗议
张铭清此行是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身份率团访问台湾,参加10月20日在台南艺术大学举办的“第七届两岸传播暨影像学术研讨会”。但抵台不久,张铭清就接连碰到绿营支持者闹场。
10月19日,主办单位台南艺术大学原定在台南市“度小月”担仔面旗舰店宴请张铭清一行,但民进党籍台南市“议员”王定宇却带领深绿支持者到店前抗议,张铭清不得不取消晚餐行程返回酒店。
10月20日在台南艺术大学发表演讲时,张铭清还没开讲,突然一名男生冲上讲台并拉起事先准备好的布条进行抗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张铭清微笑面对,幽默地说:“这之前,主办的朋友都说,台南的乡亲非常热情,他们会用特殊的方式来欢迎我们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团。但是没想到如此突然,用这种欢迎方式,我觉得对我们来说也是增长见识。”此时的会场外,数名深绿的“台独”分子手举标语、高呼口号聚集着不肯离开。
为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张铭清取消了在台南市的公开行程。但即便如此,少数丧心病狂的“台独”极端分子仍然幽灵般地如影相随。
“公道自在人心”
10月21日上午,张铭清参访台南孔庙。曾任国台办新闻局长兼发言人的他,在岛内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部分绿营分子认出张铭清,开始鼓噪,并将张团团围住表达抗议。闻讯抵达的民进党台南市“议员”王定宇,更是当面向张铭清宣扬“台独”,进行挑衅。
混乱中,张铭清突然被王定宇等人推挤后退,重重跌倒在地,眼镜也掉落,后脑更是撞到地上。张铭清自己起身后,脸色铁青地被护送离开时,但绿营分子仍继续追呛。僵持十多分钟后,载着张铭清的车辆才在警方护送下,返回饭店。
“我是被推倒的,作为受害者,我感到非常痛心。这种暴力事件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我强烈谴责暴力的策划者和制造者,并已经提出告诉。”10月21日晚间,张铭清走出酒店首度做出回应。他说:“台湾的朋友提醒我注意安全,我非常感谢他们。暴力的人绝不代表台南民众,绝不代表台湾人民。”
由于受伤部位疼得比较厉害,10月22日张铭清决定不得不提早结束行程,离台返回大陆就医。离开酒店之前,张铭清面对各界关心一度眼眶泛红,真情流露道:“我想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张铭清到灾区协助转移2848名台湾游客,最后一批撤离的14名游客就是台南乡亲。他语带哽咽地说:“昨天他们如果在现场,他们会奋力来阻止这种暴力行为。”
“台湾有一小部分的人以激烈的暴力手段希望能阻止日益好转的两岸关系,阻止两岸关系朝向和平的方向发展,但是事情的发展将和他们主观愿望相反。这次暴力事件不仅不能达到他们原先期望的目的,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小撮暴力的人,绝不代表台南民众,绝不代表台湾人民。”他希望,“暴力到我为止”。
与台湾的不解情缘
张铭清这位社科院第一批新闻学研究生,二十多年来,没有中断过与台湾的缘分。
现年62岁的张铭清祖籍山东,但曾长期生活在福建。少时在福建三明市,1965年从三明市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了福建农学院。他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是该院首届硕士研究生。
1981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人民日报》福建记者站,从普通记者到首席记者,再到福建记者站站长,一干10年。其间他采访过到福建沿海避风或者修船的台湾渔民,感叹尽管当时两岸军事对峙,但无法隔断两岸同胞那种“天然的联系”和骨肉亲情。
1990年,他被调回北京任《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三年后便调入国台办,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新闻局局长。1996年李登辉“访美”,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酿成台海危机,回忆起11年前发起批判李登辉“两国论”的舆论斗争,他记忆犹新。
2000年9月,他担任国台办首位新闻发言人,面对海峡两岸电视台的直播,形成了“严肃有余”的风格——虽然“很有苦衷”。
“还是内容决定表情,比如讲到‘台独’分裂啊,批判‘两国论’啊,恐怕很难和颜悦色……倒不是刻意去做出严肃的风格。”他说。
新闻发布会从当初的“不定期”到两周一次,会前要做诸如设计提问等大量的准备工作,几乎调动了台办各局的力量。
张铭清已经记不起2000年9月5日那天他主持的新闻发布会,自己都谈了什么了。
但媒体对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首次新闻发布会给予了很大关注,《人民日报》次日报道,“张铭清表示,我们的对台政策,仍然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有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也有坚决阻止‘台独’及一切分裂活动的坚定决心和必要准备。”
此后五年,他的严肃神态,和那招牌式的手势,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一国两制新闻学”的提出者
三年前,对岸的政治模仿秀节目《全民大闷锅》,把“国台办新闻发布会”和“张名清”搬上了荧幕。现在,台南的老农都认得这位“国台办发言人”。
大陆这边的张铭清,现在的身份已是海协会副会长,对岸那位,把身后的蓝底白字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换成“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继续“发布”。
这“闷锅”呢,借了点对点下载的光,也一路火到了海峡这边。“台湾的客人一来都问这个,我说我没看,他们就给我带节目的录像。”
“张名清”每每带头为“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鼓掌,鼓掌时将双手横在胸前,上下拍击,颇有节奏。“台湾的客人一来都问这个。”对于这样的问题,张铭清本人也是被问过无数次。“我觉得(模仿得)不是很像,但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
不过,他平时看得更多的还是台湾的时政谈话节目,比如TVBS的“2100全民开讲”。
“他们的CALL-IN节目,老百姓随便打电话进来谈自己看法,也可以对嘉宾的观点提出异议,我觉得挺好,民众参与非常重要,光嘉宾讲来讲去,不一定能代表民众。”
2006年,60岁的张铭清转任海协会副会长,2007年6月又正式出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
张铭清主要研究领域为对台和对外宣传,近年来提出“一国两制新闻学”,促进两岸新闻与文化交流,参与中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两个白皮书等重要文献的组织撰写工作。在台湾和海外新闻界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受到两岸新闻界及学术界的好评。
“‘一国’,就是两岸的新闻事业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新闻事业。只不过,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你有你的新闻理论,我有我的理论。台湾的媒体,很注意可读性,很注意接近民众,比如过去‘神六’发射的报道,中央台的白岩松和东森台的卢秀芳,他们视角就不一样,中央台着眼于全面,而卢秀芳更关心细节,比如宇航员在太空是如何吃喝拉撒的。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我们不能搞意识形态,毕竟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要求同存异。”张铭清说,“一国两制新闻学”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正在启动研究,需要两岸的新闻人共同研究才可以取得成果。
不当发言人了,张铭清仍保持着大量接收资讯的习惯。中天、东森、TVBS,《联合报》、《中国时报》是每天必看的。“民视(“台独”立场)也看,”他坦承有时候感情上的确难以接受,“生气倒不至于,工作需要,全面了解一下各种看法吧。”
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位被所有接触过他的人评价为“平易近人”的官员是自信并坦率的。一位听了他演讲的厦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张院长的举手投足透出来的一股大气是难以模仿的。”
■央视《海峡两岸》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