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阵秋雨一阵凉。寒意袭人之时,杭州人传统的冬令进补,也提上了议程。这几天,省中医院、方回春堂的中医门诊中,请中医开“膏滋药开路方”的多起来了,他们希望通过中药调理,使自己的身体更容易吸收膏滋药,使进补效果更佳。
这个双休日,本报生命版和方回春堂联合进行街头随访,对“膏方热”发起调查,结果发现,在回收的100份调查问卷中,1/5的市民,吃过膏滋药;10%30岁以下的年轻人加入吃膏方大军;但被调查的吃膏方者只有3成表示,会坚持多年服用、并吃完所有膏滋药。
45岁以上人群仍是生力军
调查发现,45岁以上的人群,依然是膏方服用的生力军,占到总人群的31%;而30岁以下年轻人,也占到了10%
在身体遇到不适时,你会做什么?面对这项多选题,50%的受调查者选择加强锻炼,39%的人寻找保健药方,37.5%的人进行食补,还有21%的人选择了看中医防治。
在服用过膏方的家庭中,超过20%是单人服用,也有10%左右的人选择夫妻、长辈一起服用,和孩子一起吃膏方的人仅占0.5%。
有6成人表示会专门到河坊街找中医开方子,有16%的受调查者表示,吃膏方前会吃开路方调理;而32.8%的人则表示不会吃开路方。
而在一料膏方的价钱上,受调查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弹性:超过1/4的人群认为200~300元比较合适;1/4的人群认为400~500元比较合适;还有14%的人则认为1000元以上也能接受。
不过,不同年龄的人群,他们服用膏方希望达到的效果不一样:
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服用膏方主要用于滋补与美容,他们多数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也能坚持服用膏方,并且认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0~45岁的受调查者表示,服用膏方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病与亚健康,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但不能坚持服用膏方,其中半数人会有1/3 的膏滋药剩余,还有半数人剩余膏滋药在2/3以上。他们的原因是:不方便或者没时间。
而45岁以上的受调查者,服用膏方的原因可就多了,从滋补、美容到慢性病治疗和亚健康,都有。他们的身份差异也很大,从企业主到离退休人员都有。他们的韧性比较足,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一般服用膏方达3年以上,而且基本上每次都会吃完。
便宜的膏方还真不好开
在方回春的诊室里,记者采访了正忙乎给市民开调理方的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黄英俊教授。他是看着杭州的膏滋药一步步热起来的,他说,自己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开出膏方单子,因为病人自我感觉好,又觉得比煎中药方便,都要求继续吃。我手上的病人,最多的一年吃了6份膏方——40多岁的人了,工作忙,身体累,吃中药又觉得麻烦,所以希望用膏滋药来调理的。
“他们的做法,其实蛮科学的:一份膏滋药的作用,一般在半年,我们现在也会要求病人吃膏方半年后,再吃一剂。”他说。
不过,黄英俊告诉记者,现在,便宜的膏方还真不好开,为什么?因为膏方里常用的药贵了起来。
“藏红花,美容活血的,女同志的膏方里都喜欢用,2001年刚开膏方的时候,30克只需要300多元,现在都上涨到1000元了。如果膏方里加了这味药,价格就下不来了。”黄英俊举例说。
“话又说回来,如果认为膏方就是用名贵药材来进补的,那你就错了。”他说,“以前的膏滋药,的确以进补为主,要补充身体里面不足的东西。现在的膏方,更趋向于调补——调理在前,进补在后:现代人已经不是营养不足的问题,而是营养过剩或者营养结构不合理,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去平衡的问题,要用调理、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中医所提倡的‘治未病’理念,让来年少生病、不生病。”
黄英俊说,老底子的杭州、上海人相信膏滋药。最近几年,他碰到过的病人,却不局限在长三角地区:“台州、金华病人蛮多,我甚至碰到过一家三口来开膏方的义乌人;深圳、广州、安徽的病人也多起来;连美洲、非洲、欧洲的病人也开始出现了。”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实习生 许燕 文
本报通讯员 于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