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从“苦竹之乡”到“中国笛乡”的跨越,和一个名叫周林生的上海人分不开。
我在鹂音笛萧厂、村民李德华的家里见到了周林生,他今年60岁,留了山羊胡子,身材瘦瘦的,十分热情开朗。
周林生原是制笛师,后师从笛子演奏大师陆春龄,精通笛子制作和演奏。在中泰,年长的称周林生为“周老师”,年轻的唤他“娘舅”、“干爹”,年幼的称他为“爷爷”。
1984年冬天,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任制笛师的周林生,来到中泰乡紫荆村铜岭桥采竹。“冬至的竹质硬不易虫蛀,用3年龄竹靠近根部的竹节制笛为最佳。”周林生边觅竹边与村民交谈着,没注意脚下,被山坡上横着的一节竹根绊了一下,从山坡上滚了下来,三根肋骨骨折。村民们将他送至医院治疗,之后又在村民家养伤。
在村民的精心照料下,周林生康复了。朴实的村民,淳厚的民风,使周林生深受感动。从此,他与中泰竹农结下不解之缘。
这年,中泰第一家笛箫社在周林生的努力下成立,周先生向村民传授了笛子制作技艺。
每到周末,他从上海赶到铜岭桥指导村民制作笛子,边教边示范,把制笛技艺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
周林生在指导村民制笛的同时,还免费指导村民吹奏笛子。有的村民上了年纪手势硬,周先生就手把手进行指导。竹笛的优美音色,使笛乡子女逐渐喜爱上了笛艺。七年前的一天清晨,还是十二三岁小姑娘的周密,拿着笛子来到离家不远的水库大坝上练习吹笛。正巧,周老师也在坝上晨练。听到小姑娘的笛声,周老师就主动上前指导,并鼓励她学笛艺。经过苦练,周密于今年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