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在杭州打拼4年了,感觉自己周围的同事都很冷漠,为什么我就交不到几个知心的朋友呢?”今年31岁的张某一脸苦恼地询问浙大工会心理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
昨天,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举办了一场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讲座和现场咨询活动,引来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参与。
“外来务工人员是个庞大的群体,仅浙大校园里就有3700多人。”浙大后勤集团党委书记魏仲权介绍说:“这也是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希望能对更多的外来务工者提供心理辅导。”
像张某一样,28岁的小祝也有同样的苦恼:“我的工作在服务行业,在杭州工作也有3年了,掰着手指头算一算,还真没交到几个贴心的好朋友。”为此,心理咨询师钟春霞给出建议:“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一个人要想交到知心朋友不容易。再仔细想一想,对知心朋友的定义是不是太高?适度降低要求和放平心态,就会减轻困扰了。
不少外来务工者对孩子教育非常关注。钟慧在杭州打工3年,今年将9岁的女儿接到杭州读书,孩子却不愿意与父母一起吃饭。39岁何育秀则一脸焦虑地说:“我和老公从江西来杭州打工,10岁的儿子留在老家读书。可是儿子读初中以后脾气越来越古怪。现在看到我们回家去干脆理也不理了。”
在仔细询问了两个孩子的情况后,心理师张映辉回答:“孩子开始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家长吃饭时给了孩子太多压力。一是喜欢询问学习情况,二是喜欢教育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这顿饭不仅不可口,甚至有点可怕的啊。”对于何育秀的留守孩子,专家王颖迪给出建议:“14岁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发展性问题。这时候家长应该多一份耐心,少一分指令。”说到这里,专家给出了一个“顺”字。“顺应孩子的心理感情需求,相信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打电话、写信、甚至学会上网和你的孩子沟通。一定会有惊喜。”
王天娇 王晓梅 高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