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钟柯轩 姚敏佳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正当众多企业忙于应对危机,突破困境的时候,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展开了一场大规模行业隐形冠军调查。据悉,调查结果将于1月2日召开的中国(浙江)中小企业生产力论坛,随“2008隐形冠军”入围名单一起公布。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调查?浙江省中科企业研究院院长潘强龙述说缘由。
做隐形冠军是战略选择
隐形冠军这一概念,是管理大师、哈佛商学院访问教授赫尔曼·西蒙历经十多年的积累后提出的。他认为,在可口可乐、微软、宝洁、GE等知名大企业之外,全球有一些默默无闻、闷声发大财的行业冠军企业,当人们的视角更多地聚集在那些名闻遐迩的跨国大公司身上时,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中小公司,正悄悄占据着全球市场份额,被称为“隐形冠军公司”。这些隐形冠军公司的长期表现,甚至超过许多著名的大公司,他们的经验对中国企业现阶段的成长来说更具实际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全球性经济萧条中,不少知名大公司走向衰落甚至倒闭,隐形冠军公司却大多幸存。在目前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他们依然在自己的领域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外部的环境变化似乎很少影响到他们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做隐形冠军是一种战略选择。他们往往不做“品牌”——不是没有商标,或不注意产品、企业形象,而是不刻意宣传。好处就是能避开市场竞争,只要在专注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就可以了。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企业,各有各的生存空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发达国家市场成熟,机会也较少,所以企业很现实,找一个细分市场专注去做。再过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机会也会变少。到那时,隐形冠军的概念就会被更多的国内企业接受。现在中国也有不少隐形冠军,但更多是国际产业分工形成的,今后,更多隐形冠军将由于产业成熟、由企业主动细分领域造成。
怎样成为隐形冠军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将自己打造成行业的“隐形冠军”呢?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企业目标,必须更加明确地知道,公司是做什么的?什么业务在赚钱或赔钱?什么业务需要发展、扩大、收缩或撤退?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重点领域是什么?公司不能进入哪些领域?公司要实现目标,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准备……
大量的“隐形冠军”,是作为其他企业的配套、卫星工厂存在的,他们伴随这些企业的生存而生存、发展而发展,这是专业分工的结果。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简单的几个人、几间房,或者就是家庭作坊,浙江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前身就是如此。后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的存活下来了,有的消失了。存活下来的,一部分向其他领域发展了,还有一部分坚持做专业的供应商。做专业供应商的,一部分向下游终端产品发展,一部分则选择坚守,慢慢做成了隐形冠军。从这个角度说,隐形冠军是“笑到最后”的企业。
在一些行业里,有些大企业以往倾向于纵向一体化,自己需要的零部件自己生产,仅仅为自己服务。当自己提供零部件的成本超过了向外采购后,大企业往往会将原零部件制造部门“改制分流”。这些部门就成为市场上的零部件供应商。这些“新供应商”并不是没有活力或者潜力,而是以往在大企业中被压抑了。这些企业如果能坚持自己的方向,就有可能发展成为隐形冠军,因为他们的专业技术优势、产能优势、供销网络资源优势非常明显。
取水不一定挖塘,掘井更方便
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经验在于,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视着企业巨头们的动向,捕捉具有潜在发展与盈利的市场空间,行动敏捷,高度专注某一远离大众视野的行业;它们埋头苦干,瞄准的是全球市场;他们的产品创新遥遥领先于同行,形成了大企业无法具备的竞争优势。
现在,中小企业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广大中小企业要深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铁律,懂得“锤子、剪刀、布各有各的玩法”,细分目标市场,准确定位产品,做最擅长的东西。同样是取水,我们何必只想挖大塘而不能掘深井?只要找准了位置,往往掘井取水水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