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雯雯
本报讯 昨天,杭州鼓楼附近的居民耳畔响起了泉水的丁冬声,一转头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中山路的水渠灌进了清水,哗啦哗啦地流着,恢复起了南宋时御街水渠的味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清澈的流水是引自中河的。
这段中山路的水渠不长,大概有800多米,蜿蜒地分布在鼓楼至西湖大道这段步行街上。水渠有宽,有窄,有深,有浅。昨天的引水进水渠,目的就是为了进行一次测试,看看水渠的流水速度、深浅有没有达到设计标准,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也是中山路的水渠首次比较正式的流水试验。
流水的起源在鼓楼这头,引自中河的水从凤山门抽过来后,在鼓楼处蓄了一个很大的水池,然后流入到水渠中。靠近鼓楼这段的水渠很浅,潺潺水流顺势而下,流得欢畅,水比较清澈,能看见地下铺的细长条石,其间还有一些石雕。
最难得的是,源头处还有一块基石保留着,据说就是在原址上挖出来的。顺水而下,水流一直都是细而急的。而一过惠民路,水渠变得又宽又深,水也静下来了。到了西湖大道的口子,水流顺着管道又流回至中河去。
很多市民看了都纳闷:为何水会如此从南到北倾流而下?原来,这条水渠的奥妙之处就是利用了这段道路的地势落差。中山路鼓楼到西湖大道的地势是个凹型,两头高,中间低,也就是鼓楼这段地势较高,和高银街落差2米左右,水自然会顺势而下。
不过从高银街到惠民路至西湖大道,地势又高了回去,因而成了这段流水的难点,为此设计人员只能把西湖大道的水池挖深,才保证水顺利地流动。
不过昨天的流水测试发现还有几处需要改进,比如,高银街到惠民路这段,由于地势低,上游水量大,导致水快要满出水渠,而且看不出丝毫的流动。因此今后还将通过增加溢水管来达到流水的要求。
“人走在旁边会不会不小心掉进去?”有些市民对水渠周边的安全性也提出了质疑,设计单位的人员表示,如鼓楼一带比较深的水池,会用栅栏围起来,而其他浅水区,则会考虑用坐椅或水生植物做些隔离。
到今年年底,除了环城北路至体育场路之间的中山路因为拆迁问题还没有开工外,中山路的道路整治已经大部分完成。路面的铺装和沥青的铺设也大多都已到位。中山路将于明年的国庆节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