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任期内,中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卡特不顾美国国内政治阻碍作出这一决断时,距理查德·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的“破冰之旅”将近7年。
就中美建交30周年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这位现年84岁老人声明:“我的生日是10月1日,与中国国庆节同一天。所以,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总是说,我成为中国的朋友简直是命中注定。”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生日是10月1日,且25岁生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4年总统任期内,他没能访问中国,却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卸任后,他至少8次访华。
“我一直对中国感兴趣”
在位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卡特中心,卡特告诉记者,“我一直对中国感兴趣。中国1949年发生巨变,我在那里。我很喜欢的一个舅舅曾在海军服役,先前从中国给我寄信和礼物,我现在还保留着。”
新中国成立之日,卡特也在美国海军服役,时年25岁。
1976年11月当选总统后,卡特意识到,美中没有外交关系的状况“非常需要改变”。
“我着手与中国领导人联系,特别是邓小平,我们从白宫直接与他开始远距离秘密谈判,”他说。最终,1978年美国东部时间12月15日(北京时间16日),“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建交公报。”
他于当年7月7日写下日记:“(即将出任驻华联络处主任的伦纳德·)伍德科克和国务卿(赛勒斯·)万斯来白宫,我告诉他们要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决定……我要向所有美国人民说明这一点并愿为这一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
一个星期后,伍德科克前往北京,投入与中方谈判。
按照卡特如今的说法,中美宣布建交“对美国人而言非常出乎意料,因为我们对这件事一直保密。这一举动当时并不受欢迎,因为那时美国人和多数国会议员倾向于台湾。”
他说,“邓小平当时与我达成的协议其实对美国也有益。他和我同意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国关系走入了崭新时代”
中美宣布建交前一天,卡特在日记中写道:“在我和邓小平的笔下,两国关系走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中美宣布建交几天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战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卡特认定,与中国建交是“美国历史一个转折点”。而且,“美中关系正常化和邓小平的改革承诺改变了中国……中国在国际上承担世界级角色。”
卡特当初邀请邓小平访问美国,估计他1979年6月成行,却得到中方1月成行的答复。“我们非常高兴接待了他和夫人。”
1979年1月28日,中国农历新年初一,邓小平开始对美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访问。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卡特为邓小平安排一场文艺演出,最后节目是大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这以后,卡特记得,总统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某一天美国东部时间凌晨3时从北京致电白宫。“普雷斯说,‘总统先生,我实在不愿意打扰你睡觉’。我说,‘肯定发生了危机’。他说,‘不是,我正和邓小平副总理在一起……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我说,‘当然可以’。普雷斯说,‘他问能不能派5000人’。我说,‘你告诉邓小平,他可以派10万人’。”
“我想,现在(美国)大概有8万多中国留学生,而以往达到过10万人,”他说,“这一小插曲显示了我和邓小平之间良好的关系。”
美国当今“最重要的外交关系”
“我必须承认,”卡特说,“30年前,我没有预见到中国国内和中国与外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会带来如此大变化。”
“我压根没有想到中国会成为发展和扩展最快的经济体,年增长10%,居全球首位,没有想到我们与中国会出现如此大的贸易不平衡,从未想到中国会持有数以千亿美元计美国债券,不曾想到中国以宣布586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方式成为当前稳定全球经济的主要力量。”
“我们当时从未梦想到这些,”他说,“我们低估了这些变化将带来的益处,低估了中国人民及其领袖的能力和雄心。”
他把美中关系视为美国当今“最重要的外交关系”,认为“我们维持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美国实际认可了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更大的影响力。”
对美国当选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就任后的美中关系前景,卡特坦言“不知道他对中国的政策如何。”他对新政府的建议是:“维护美中相互尊重,保持公开坦诚,以和平方式应对两国可能出现的分歧或可能发生的竞争。”
“做到这一点,”他说,“我们30年前开创的持久友谊就不会面临危险。”
回首30年,卡特希望透过媒体转达信息:“我感激中国,感谢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全人类福利方面把我的国家和我个人作为伙伴。我对当时做出的历史性决定感到自豪。”
“卡特中心与中国领导人一直有密切的工作关系,希望作为一座桥梁,为两国关系和谐发展作出努力。”
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社长 葛相文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