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本报与省体育局携手举办的为浙江申办全运“征集金点子”的活动中,读者们纷纷表示,对于十二运,浙江不仅要申办,而且一定要办好,争取以浙江人勇于改革的传统为全运会翻开新的一页。读者郑媛的话代表着自己对中国体育的看法:“我们不去讨论在竞技层面上‘举国体制’是否值得商榷,毕竟它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带来了荣誉,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一次申办,一次改革的机会。这次浙江申办全运会,一定要淡化竞技层面上的东西,而承办展现一个城市、一个省甚至一个国家形象的大型比赛,的确需要人人争当东道主。”
网友“瑞克少尉”则给全运会算了一笔经济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体育当做社会公益性事业,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缺乏认识,使政府投入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唯一主渠道,这种投资体制使竞技体育的管理部门形成过分依赖的心理,加重了国家财政的困难,束缚了对竞技体育经济功能的开发。如果浙江申办成功,一定要积极改变这样的情况,而且浙江有这样的能力。他举例说充满经济头脑的广东人第一次利用全运会挣了钱,全运会应该让我们打开体育经济的一个新思路,“如何利用体育去挣更多的钱。奥运会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少好处是无法用具体数字来描述的,但是,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经济应该得到启发了。而且在中国体育里,像全运会一样的项目还很多,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潜力可挖。”
“新街口”的建议则是充满新意,他说后北京奥运的中国体育,应该用举国体制来发展全民健身工作,是为“举国健身”。“我建议像马拉松赛、铁人三项赛这些项目,可以安排一定名额或很多名额让业余选手参加。分成专业组和业余组,又热闹又能扩大全运会的群众基础;对赞助商来说,因赛事主体融入了业余选手——终端消费者及其社会示范效应,又有了更为可观的规模效益。”
从创意的比赛方式,到自发自觉的深层次思考,对于浙江申办全运会的讨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入木三分的民间智慧。
本报记者 张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