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22版:民间
3  4  
PDF 版
· 施孟奇:折腾一台山寨春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施孟奇:折腾一台山寨春晚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 徐健
  2008年底,四川人施孟奇,人称“老孟”,把在中国热闹了一年的“山寨文化”推到高峰。他声称要办一台“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山寨春晚”将在大年三十晚上9点9分通过网络向全国网民直播。

  很短的时间,就有近千个节目报名参加“山寨春晚”,眼看场面越搞越大,老孟干脆开通了名为“中国山寨电视”的网站,向网友报道这台晚会的最新进展情况。如今“山寨春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据推测,还拉到了几百万元的企业赞助,并得到了无数网友的支持。

  草根的“山寨情结”

  1972年出生的施孟奇,四川达州人。至今单身。“我当初要办‘山寨春晚’是搞着耍的,就想让大家在北京过个好年,没想搞这么大!”

  1993年,没考上大学的施孟奇进入电大学习财贸专业。学习期满,他在达州市环卫处工作,任财务科长。施孟奇并不喜欢做财务,2001年,他辞掉工作,来北京学习计算机。不久后,施孟奇成立了一家以婚礼摄像和主持人培训为主的公司。正因为开了婚庆公司,老孟才有了筹办“山寨春晚”需要的音响、摄像机、话筒。

  2008年冬天,在一次赴郑州参加婚礼的途中,他在盘点过去一年娱乐事件时发现,2008年是新人贫乏的一年。这是一个不错的信号,那意味着短期内在造星领域将缺乏有力的竞争者。“我了解媒体在关心什么。”老孟说,“我也知道该如何制造热点。”这种自信来源于他长期对互联网热点事件的关注和分析,他自诩通晓里面的道道和必备元素。

  他把目光放在一个朋友身上,对方是一个流浪歌手,性格散漫但才华横溢。他要捧红他。“山寨春晚”的组合构思应运而生,“它一定能火”。老孟当时判断。在下火车之前,他想好了口号——向央视春晚叫板。“央视是阳春白雪,我们就做点下里巴人的东西。”

  从郑州回到北京后,老孟为自己横空出世的伟大创意而激动,他决定暂停目前所有的业务。他把组委会设在立水桥旁一个13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接着建立了博客,还拉了几个文艺圈的朋友来帮忙。但这番苦心孤诣的安排,却得不到原定主角,那位流浪歌手的响应——对方的文化公司刚倒闭,债务缠身。老孟决定不等了。2008年11月底,他花了140元在面包车上贴上了“山寨春晚”的宣传横幅,穿行于大街小巷。“我需要从社会上发掘优秀节目和能人。”老孟说,“而且,这能吸引记者眼球。”

  2008年11月28日,《京华时报》记者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说有辆奇特的面包车在街上跑。记者李慧博在一幢小区楼下见到了老孟,“他给人的感觉很憨厚老实”。半个小时的匆匆采访中,老孟侃侃而谈,“这场山寨版春晚,是为了让北京底层老百姓,特别是过年不能回家的农民工、大学生朋友们能欢聚一堂,过个热闹年。”

  “你弄什么我也弄什么,但我有些地方还比你强。”老孟当时说,“我有信心和央视比创意。”他还特意创办了CCSTV(中国山寨电视)网站,看标志都瞄着CCTV。新闻稿《市民欲办山寨版春晚叫板央视》见报后,网站马上疯狂转载,两天后,媒体大军蜂拥而至。“PK央视”、“颠覆传统”、“全民娱乐”、“草根文化崛起”等词汇占据重要版面,网民也一片叫好声。

  一个喜欢刺激的男人和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就这样如愿以偿地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一场商业闹剧?

  只消半个月时间,组委会就收到了七百多个节目。老孟不得不在网站上发布了通知,提前终止节目征集。

  另有一些人找上门来。他们是企业、酒店、文化公司、策划团体以及艺术商人,他们嗅到了商机。每当有公司代表前来,老孟就把对方请进单独的房间,并拒绝现场媒体旁听。老孟说,很多企业向他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垄断冠名权,花钱上节目,进组委会,或以现场标语、领导讲话和奖品形式等打软广告。一个文化公司干脆把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摆到老孟面前,希望他把“山寨春晚”打包转让。

  2008年12月中旬,北京一家报纸曝出“山寨春晚拉到百万赞助”,让老孟顿时负上敛财的嫌疑。媒体开始倒戈,称其已沦为商业闹剧。“都是媒体误导的。”老孟说,“我到现在连一分钱赞助费都没有。”他依然坚称晚会不卖票,无广告,无出场费,是一场纯粹的草根娱乐。但很少有人相信了。

  从700个节目中筛选至100个,再选择50个,最后压缩至35个……这让老孟倍感痛苦,好节目实在太多了。但老孟考虑得很远,在与赞助商的一次交谈中,他提出了他的设想:那些没选上的优秀节目还可以组成其他风格的晚会,进行商业演出。“他早就做过这方面的市场考察和评估了。”一位要求匿名的组委会成员说,“山寨春晚的目标是至少捧红2名主持人和5名歌手或演员。”该成员还透露,老孟名下有五六家文化公司,都是空壳的。等“山寨春晚”的一些演员走红了,就以这些公司的名义和他们签约,操盘商演。但对于这些内容,老孟本人一直讳莫如深。

  短暂的合作蜜月期

  2008年12月13日,贵州卫视特别节目部制片人胡庶走进了老孟的办公室,他在网上看到了老孟的山寨春晚。共处5天后,双方达成了合作转播的意向,并一致认同这将是一次愉快且双赢的结合——贵州卫视借助“山寨春晚”的超高人气形成品牌效应,后者则拥有前者覆盖的5亿观众。

  2008年12月18日,山寨春晚新闻发布会召开。老孟特意挑选了“鸟巢”旁的一座大厦,在被数十家媒体挤满的大厅里,他难抑内心的兴奋,从原来一个人的创意到现在拥有上亿观众的热点盛会。“这是全国人民办的晚会。”发表演讲时,老孟几次脱稿,不时抱拳作揖,“我有绝对的信心相信她能成功。”发布会上,老孟和胡庶签订了电视转播意向协议。贵州卫视将为山寨春晚提供专业化支持,除了提供在北京的影视基地外,还从艺术、技术方面进行指导。

  胡庶向老孟建议,为避免“山寨”带来的负面含义,将“山寨春晚”更名为“草根春晚”或“平民春晚”更合适,并从电视台的角度对节目播出时做一定的审查。老孟言听计从。此外,在胡庶“要谦虚、务实”的建议下,老孟撤下了网站上“叫板”、“PK”等激进标语,并多次在公共场合表示“要向央视春晚学习”。这些都被后来媒体视为“山寨春晚”被招安的标志。老孟则反驳,电视台只是提供转播平台,节目选择权还是在组委会手上。“山寨春晚不会变味。”

  只是一个周末假期后,胡庶甚至还没来得及具体部署下一步工作,电视台收到了一份指示,大致内容为广播影视机构不要与山寨类节目接洽。这无疑是一张“军令状”。为挽救和“山寨春晚”的合作,贵州电视台一名副台长和当地主管机构的一位领导立即进京,并递交了书面解释。胡庶也抱着“等等看”的心态暂时不向老孟交代。

  过了数天,在确定没有回旋余地后,2008年12月27日,胡庶向老孟说了实情。电话那头,仅持续了不到一周的兴奋戛然而止。“整台晚会的转播肯定没有了。”胡庶说,“但不排除个别优秀节目会在某些栏目里播出。”双方和平解约。糟糕的事情还没有结束,贵州卫视的退出带来一种莫名的心理真空,企业撤销了赞助意向;一些演员要求退演。就连组委会内部,也出现了消极情绪。“老孟最难受。”一位组委会成员说,“不是他的错,却全让他扛。”

  老孟又回到了初期的状态,他整天开着面包车频繁地看场地、看灯光音响,同时也保守着合作缘何中止的秘密。

  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老孟也把演出场地最终确定下来,一个超大型的度假山庄。对方包揽了表演场馆、演员住房、饮食等所有开销,日耗数万元。而山庄也借机推出一个“泡温泉、看春晚”的宣传,为迎接春节消费潮造势。现在,两家网络公司已答应届时为山寨春晚提供网络直播服务。从2009年1月15日开始,所有演员都将进入封闭式排练阶段,如果不出意外,直到1月25日除夕晚上9时09分正式演出。

  “我时刻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老孟说,但言语间满是疲惫。一场轰烈的山寨春晚,不管当事人承不承认,已经和一场平素的有偿演出,日渐无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民间 A0022 施孟奇:折腾一台山寨春晚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 徐健 2009-1-19 钱江晚报a00222009-01-1900012;钱江晚报a00222009-01-1900017;C769A775E3F35734482575420009058E[B1-徐健(新民生)];钱江晚报a00222009-01-19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