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迷途雁归
满眼辛酸泪
· ■记者手记
· 宝宝没气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逃的他,看到本报报道回义乌自首,记者与他面对面——
迷途雁归
满眼辛酸泪

■本报通讯员 何建明 本报记者 赵红燕
  因走私案外逃一年八个月的义乌人孙苏军,杳无音信,急坏了家里的父母妻儿。本月初,孙苏军的岳父朱大伯走进本报编辑部,代女儿和亲家来刊登劝孙苏军自首的启事(详见本报1月7日A8版相关报道)。

  这则启事刊登后,躲逃中的孙苏军看到了,几天后,孙苏军现身了,向义乌警方投案自首。听到消息后,孙家很欣慰。父亲闻知后老泪纵横。第二天赶到看守所,他给儿子送去了几件衣服,虽然没见到儿子,但是他说:“在外面流浪,死活都不知道。总算回来了,以后我就有盼头了。”

  记者得知,孙苏军已被转到了金华市看守所,在金华警方的安排下,1月17日,记者走进看守所,对他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采访。

  这一年多

  他东躲西藏艰难度日

  34岁的孙苏军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眉清目秀的,挺有礼貌。一见到记者,孙苏军先鞠了个躬表示感谢,他说是看到了《钱江晚报》当天的报道后投案自首的。

  孙苏军是在2007年4月案发后出逃的。当时他正巧出差到深圳。当时金华海关缉私分局的工作人员在孙苏军的家里给孙苏军打电话,劝他回来接受调查。但孙苏军害怕坐牢,他选择了逃亡。当时,他身上带了4万元钱。

  这一逃就是一年八个月。期间他辗转去了几个省份: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由于没有证件,他找不到正当的工作,不敢去正规的旅馆,见到警察就躲。“每天像做贼一样,不敢跟人说话,也不敢用手机,不敢对人家说真实的姓名。”孙苏军说,这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天天提心吊胆,怕被抓住。

  也做过一些临时的工作,做的最多的就是工地上的小工,但只做几天,心里觉得不踏实了,就换个城市。在出逃的20个月里,他一次都没跟家里人联系过。

  看到本报劝他自首的报道时,孙苏军正在回家的途中。因为挂念家里的情况,他正打算春节前悄悄溜回家看看。“我很关心我的案件,经常在网上搜索关于我的情况。当时在杭州找了家网吧,上网时看到了钱江晚报的这篇报道,改变了我的想法。”孙苏军说。

  “看到这篇报道,我很难受。因为我出逃,害得家里人这么痛苦。父母亲身体不好,孩子的教育也出现问题。”孙苏军说,这是对他触动最深的,促使他最后下决心投案自首的,是报道中提到如果他投案自首,刑期在十年以内,而且老婆也可以在家照顾父母孩子。

  三岁儿子

  见了不肯叫声“爸爸”

  考虑了三天后,孙苏军踏上了回乡的路,到了义乌,直接去派出所自首。派出所帮他联系了他的家人,他的姐姐、姐夫,还有快3岁的小儿子来派出所看望了他。他当年出逃时,小儿子才8个月,现在已经个头挺高了,但是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叔叔”,不肯叫他爸爸。

  说到这里,孙苏军再也抑制不住泪水,低着头大声抽泣起来。

  等他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他告诉记者,早知道出逃的日子这么苦,还不如当初直接接受审判,自己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去面对,不要让家里人来承担这个责任。

  因为没见到自己的父母妻子,他委托记者转告他的家人:想说的太多,就帮我对他们说声对不起,希望他们能保重身体。

  老父亲

  孩子知错,有盼头了

  走出看守所,记者又赶到孙苏军的老家——义乌廿三里镇某村,来看望他的家人。孙苏军的老父亲近80岁,是个老实巴交的种菜人,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种菜卖菜,盖起了一幢四层小洋楼。孙苏军案发外逃后,家里没了收入来源,老人把房屋隔开,靠房租维持生活。

  孙苏军的父母亲、妻子朱丹英还有儿子都在家。当记者把孙苏军的话转告给他的家人时,孙苏军的老母亲一下子哭起来,眼泪像闸门打开,关也关不住。

  孙大伯急切地问记者:“他怎么样?身体好吗?”摄影记者把拍的孙苏军的照片给老人看,一家人都围了上来。看着剃了头的孙苏军,妻子朱丹英眼睛也湿润了。

  “他回来了就好了。我们全家都希望他能自首,他终于想开了。”孙大伯说,“当时他出逃后一个电话也不跟家里联系,我们连他的死活都不知道,每天提心吊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也没几年好活了,谁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他?现在他回来了,哪怕在里面关上10年,我们也数着手指头能数得到了,而且一个月还能看他一回,我们也有盼头了。”

  朱丹英说,当初到钱江晚报发启事,也是两家父母逼得她没办法了。“大儿子11岁了,正处于叛逆期,对这件事,他不太能理解,我也没办法跟他说清楚。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的心理负担太重,我现在什么都不管了,把大儿子管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因为走私案,没收了非法财产,加上罚款,使现在的朱丹英头痛不已。“钱已经找亲戚借遍了,能借的都借了,晚上睡觉不能想,一想就头痛得睡不着觉。”朱丹英说,现在孙苏军回来了,她也准备面对现实,春节后找个工作,起码把儿子的学费解决了。

  临走前,朱丹英希望转达给她的老公孙苏军一句话:她会在家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希望他自己能保重身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7 迷途雁归
满眼辛酸泪
■本报通讯员 何建明 本报记者 赵红燕 2009-1-19 钱江晚报a00072009-01-1900021;48257178002CE175482575420040C085[A1-赵红燕≈B1-张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