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7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宝岛新记·新人碰撞老传统
· 门上的“喜”字
· 在韩国吃团圆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宝岛新记·新人碰撞老传统
■杨霞云
  写下这个标题,我想表达的是两层意思,一是第一次去宝岛台湾,自然看到听到的都是新的,是为“新鲜记”;二是同行的是30对来自大陆及台湾地区的新人,他们游走宝岛并于日月潭举办“日月同喜,喜传天下”世纪婚礼,是为“新人记”。

  没想到的是,“新记”里弥漫的却多是“老传统”的芳香。新人们一起聊天,也都格外感慨台湾同胞对老传统老民俗极尽心力的保留。于是乎,“新”与“老”碰撞出的美妙火花成了美景美食美人之外此次宝岛行最值得记录的一笔。

  

  歌仔戏和布袋戏是宝岛台湾最具地方特色的戏剧和民俗,一演一耍,几乎可以浓缩宝岛台湾的民俗文化史。这回刚到台湾,欢迎晚宴的一大节目便是歌仔戏,只见几位老演员盛装浓抹,披冠佩饰,一旁有鼓、锣、铙钹及椰胡伴奏,唱的闽南方言大家不甚明了,却仍能于唱念作打间感受一种类似于我们熟悉的越剧的质朴乡土气息和民间艺术风情。

  一边听歌,一边听旁边的当地人轻声介绍。原来歌仔戏起源于闽南的“锦歌”,明末清初传入宝岛,那时东南沿海武装集团的首领郑芝龙,曾引福建沿海数万民众到台湾地区垦殖,之后郑成功再率军队东渡,其将士及其家属也多是闽南人。闽南军民眷念家乡,常在上山砍柴、下海捕鱼间隙唱几句“锦歌”调子,寄托思乡念祖之情。“锦歌”渐成在宝岛的闽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当时人称为“歌仔”,用来区别当时流行的大戏。之后几经流传发展,再借鉴祖国传统戏剧的演出形式,渐成一种以闽南语演唱的古装歌唱剧,即“歌仔戏”。

  听得有趣,台下的新人们忍不住要上台学几招。老艺人们热情地手把手相教。拈指、甩袖、骑马似乎都跟越剧京剧差不多,却唯独那唱腔怎么学都不对。于是台下轰笑台上尴尬,却一点无损新人们盎然的乐趣。

  这边歌仔的余音仍绕耳,隔天,新人们在鹿港小镇再度为布袋戏奇妙的“掌中世界”而惊艳。布袋戏其实就是木偶戏,艺人将木偶托在掌上表演,所以也称“掌中戏”。宝岛台湾的布袋戏同样随福建漳州、泉州、潮州一带移民而来,跟其他的本土民俗一样,也经历发展、中断、坚守与传承的各个阶段,而今传人虽不多,却因了老艺人世家的坚持与创新,使得这方寸的“掌中剧团”仍鲜活地在表演于民间,靓丽呈现在每个游人面前。

  那天为我们表演的是鹿港小镇上鼎鼎有名的布袋戏老艺人陈峰烟,76岁的老人耍起木偶来,那手掌灵活得令人咋舌。一会儿花旦梳头,一会儿武生耍刀,一会儿又是媒婆扭着腰肢款款而来,借由三根手指,居然能把掌上小木偶的动作表演至细微和出神入化。新人们又是鼓掌又是拍照,又是拉住一旁的陈老的孙子问东问西。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是表演结束后,争先恐后上台跟着陈老学几招。

  日月潭一直是我们对宝岛台湾最美的想象,能在日月潭举行婚礼该是多少新人梦中的美景。1月15日,30对来自两岸的双喜新人们终于一圆此梦。在日月潭,由当地原住民长老证婚,接受到场明星的祝福,这场双喜世纪婚礼真的做到了“日月同喜”,令其他新人羡煞。

  当天一早,新人们就穿起了鲜亮的当地原住民服装,搭乘日月潭游艇进入婚礼现场——邵族聚居地伊达绍。由伊达绍码头上岸后,走过布满鲜花和红汽球的红地毯,一场高山族特色的集体婚礼正式开始。

  当地邵族长老以证婚人的身份出席婚礼,并为每对新人进行了祈福仪式。尽管不大懂得他们的语言,新人们却被他们纯朴的虔诚和认真的态度深深打动,很多新人甚至落泪了。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相拥热吻,更有人情不自禁跑到日月潭边大声呼喊:“我们结婚了!”

  据邵族长者介绍,高山族男女青年相恋时要忍痛拔下自己的两颗门牙送给对方,取“痛相关”之意,表示愿结终身之好,结婚之前则要举行文身、文面仪式。对此新人们都十分惊奇,“这跟汉族提倡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截然相反啊。”当听说高山族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讲究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归的习俗,新人们笑了:“这倒与我们的传统观众很一致。可见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要求和期许都一样,诚如人们对喜悦的分享一样。”

  随后,新人们在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伊达绍,邵族祖先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来到这里,成为日月潭周边第一支人类部落。据了解,邵族是宝岛台湾14个少数民族中最为奇特的一个民族,母系氏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口非常少,目前只有200多人。双喜世纪婚礼也正因此选择此地举办,并邀该族长者为新人证婚并祈福,希冀其特有的原始婚礼习俗和稀有祝福能够带给新人们难得的回忆和永久的幸福。

  

  宝岛台湾的“北天灯,南蜂炮”颇有盛名,“北天灯”指的就是台北县平溪乡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放天灯活动。天灯又称孔明灯,相传为三国诸葛亮所创。当初为了传递军情,利用热气上升原理制作灯盏飘浮于空中,造成错误的“星象”信息,以欺骗司马懿大军。后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民众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

  车行十分村,到处可见张灯结彩的大小店铺。十分村的名字很有趣,据说是日据时期运煤的小铁路在此设一“十分钟火车站”而得名。现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扎天灯售卖,有的更是动起脑筋让游客自己DIY,先扎后放,乐趣更甚。经由推广,而今放天灯已成平溪的文化特色,加上该乡基隆河上游的河谷瀑布群、壶穴及煤矿业文化等自然、人文景观,平溪这个原来没落的煤矿发迹地现已成功转型为旅游胜地。

  我们到的时候,天光还亮,当地已备好一只巨型天灯试放,上写“日月同喜一家亲,喜传天下天灯情”。先点燃灯里的油纸,很快这只大天灯充气膨胀起来,放手后天灯便快速升空,不一会儿便只见一个模糊的小点淹没于天边。

  这时新人们都忍不住跃跃欲试地要自己动手了。为突出喜气,新人放飞的天灯都是大红色的,上面是双“喜”字。大家兴奋地在天灯上写下各自的祝福及祈愿语。这时就创意迭出了,卡通人物画、英文配图之类的,琳琅满目,把个天灯装饰得热闹又缤纷。等到天色渐暗,新人们神情专注甚至是虔诚地拎着天灯,当地手工艺人相帮点燃、充气、放飞,在一片欢呼声中,眼见载满祝福和祈愿的天灯冉冉飞升,衬着暗色的夜幕,由红色灯盏变成星星点点,越飘越远。地上的新人们一路目送,甚至有新人喜极而泣。至此,经垦丁“海誓——共效于飞”、阿里山“山盟——永结同心”后,平溪的放飞天灯祈求百年好合,为此次两岸直航后首个大型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C0007 宝岛新记·新人碰撞老传统 ■杨霞云 2009-1-22 48257178002CE1754825754400153236[A1-杨霞云≈B1-杨霞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