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3版:科教·生命
3  4  
PDF 版
· 发现哮喘发病新机理
· 零食伤胃
节后患儿增加三成
· 38岁患上老花眼
视觉疲劳食物过细是原因
· 洗发频繁头皮起水泡
头发干洗易增皮屑导致脱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2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科杰青沈华浩
发现哮喘发病新机理
  昨天上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名医馆里,呼吸内科主任沈华浩教授的门诊诊室,一如既往地挤满了候诊的人。口音来自四面八方。

  “不要找‘黄牛’,只要你们找我加号,我都尽量安排。”对于每一个首诊的病人,沈华浩都不忘这样叮嘱一句。“病人太可怜,我不希望让他们把钱花在‘黄牛’身上。”

  等到最后一个病人离开,已是下午1点多。沈华浩匆匆端着饭盒扒了几口饭,又开始忙去了。

  这个上午,他一共治疗了30个病人;并对1个安吉病人进行了远程会诊,远远超过了15个号子的限额。

  教科书上看不到的病症

  刚刚获得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作为浙江省首批临床医学领域杰青获得者,沈华浩的研究证明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发病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解决了自1879年就提出的这一医学“哥德巴赫猜想”;他一直在开发针对嗜酸性粒细胞阻断的新药;他还计划将早期接种卡介苗预防哮喘发病的研究从小鼠延伸到人类……

  身为浙江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兼职教授的他,日常往往忙碌于科室管理、学术活动、重大科研。但即便如此,他都尽量把所有事情与坐门诊的日子错开,即使出差,他也尽量赶搭深夜甚至凌晨抵达杭州的班机,不让等候他的病人们失望。最近,他成为我省惟一获得了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的“中国医师奖”殊荣。

  正如一位杰青评审专家对沈华浩的评语中写的:“申请者有着大量临床工作的情况下,立足国内,在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的成绩……”

  “看病,是医生的本分。病人身上的故事,只要用心琢磨,都能发现教科书上看不到的东西,甚至开启新的科研思路。”沈华浩告诉记者。

  “比如隐匿性哮喘,上世纪80年代,我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1985年,我的老师送了我一套国外最新的雾化装置。因为怕有危险,我从自己开始,进行气道激发试验,继而把身边的朋友都拖下了‘水’。结果发现,这个试验对于哮喘病人来说,有风险,但不危险。”

  1989年,利用这套装置,沈华浩治好了一个咳嗽了30年的病人。“她是杭州一个工厂的厂医,一直把咳嗽当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了30年,却一直没有效果。我们一检查,发现她是哮喘。经治疗,马上控制住了病情。”

  看病以病人的需求为序

  “沈老师特别挂牵他的病人。”他的学生黄华琼悄悄告诉记者,沈华浩坐门诊有一个特点:不按号子的顺序,而以病人的需求为序,“遇上老年人症状比较紧急的;遇上要去上课的小孩子,他都会和别的病人商量着,提前为这些人看病。”

  黄华琼说,沈华浩是位富有人情味的医者——

  他的名医馆门诊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病人。他跟病人拉家常,贫苦又缺乏医疗常识的人,他怒其不争,但长叹以后又会想方设法减少患者的医药费用,甚至专门写条子请相关科室给予照顾;面临中考、高考压力的学生,他更像一位家长,紧张对方的成绩起伏,迁就他们的课余时间安排就诊随访;女性哮喘病人,急着怀孕但苦于症状反复,他给病人信心。

  病人是医生的老师

  “2002年,我再次接触到了一个隐匿性哮喘的病人,就是《钱江晚报》介绍来的‘怪病’男孩兰永伟。”沈华浩说,治好了兰永伟之后,他发现,因为胸闷诱发哮喘的病人还真不少。

  去年,一个14岁的北京女孩,同样因为胸闷不适,找到了沈华浩。因为没有特殊症状,所以医生都判断她没有生病,可能只是精神有问题。因为长年为胸闷所扰,这个在北京某重点中学成绩优异的女孩,不得不休学,奔跑于全国看病。因为身体难过,她甚至连吃饭都没兴趣,每天只肯吃一顿饭,瘦骨嶙峋。

  “当时,这个女孩的讲话、神态都很正常,对自己胸闷症状的描述也非常详细,不像有心理疾病。”沈华浩说,排除了肺部疾病、五官科疾病等后,他为女孩做了气道激发试验,结果发现,她竟然是一个隐匿性哮喘的病人——尽管,她并未出现咳嗽、啸鸣音等哮喘的典型症状。

  “这样的病人,我们已经遇上了40多例。这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哮喘的类型,现在,我们正在快马加鞭做研究。”沈华浩激动地说,如果这一研究得到确认,将让很多胸闷的隐匿性哮喘病人少走弯路,“在找到我之前,他们甚至连冠状动脉造影都已经做过,什么问题都没有。”

  “从这方面来说,病人甚至可能是医生的老师。”沈华浩感叹说,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通讯员 方序

  

  ■相关链接

  科学智库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于1994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资助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据统计,10年中,共有3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部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中任职。本报曾采访过“50位科学新人类的成长读本”,人物选择全部出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生命 C0013 发现哮喘发病新机理 2009-2-4 48257178002CE1754825755200337C64[A1-林丹≈B1-张谷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