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故纸堆里寻“芳”踪
· 经济寒风中的说文解字
· 满城都是小沈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故纸堆里寻“芳”踪
  ■张雪根

  

  影片《梅兰芳》在杭城公映后,我从家里翻出十余份民国时期出版的有梅兰芳报道的报刊,抹去尘封60多年的尘埃,一代京剧大师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大义拒敌的民族气节,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真挚细腻的情感生活,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众多影片中未展示的大师风范及其五彩人生的细节,在这些老报刊上一一显现,填补着梅兰芳这三个字的留白。

  一份出刊于1946年5月19日的《风鸣无线电新闻周报》复刊号披露:作为伶界大王的梅兰芳,在八年抗战期间,守着贞操,敌伪用任何威胁势力来恐吓他,几次三番,请他出来演唱什么鬼脸式的庆祝戏,他都抱着坚决地宗旨,头可割,志不可屈。有人曾用演营业戏来诱迫他,梅兰芳一口咬定:“这个口子开不得!”手下的老人们生活艰苦,梅兰芳靠卖字画、古董,来维持大伙儿的生计,收紧裤腰带,苦了八年多。

  1946年5月17日出刊的一份《飘》周报上有这样一则报道:抗战期间,梅兰芳在蜗居香港做寓公时,曾有北平(今北京)李丽,依仗日本鬼子的势力,硬拜梅兰芳为师,送了一笔厚礼,被梅拒绝。有人询之,梅兰芳一口否认,不认这个逆徒。

  说起梅先生的弟子,书籍记载共有115名。一份1946年10月10日出版的《海涛》周报,有一则报道称《梅兰芳收挂名徒弟》,菲律宾华侨黄世恩,好戏成迷,辗转来沪,东托西托,转弯拐角,欲拜梅兰芳为师。好不容易遂愿后,因父病重又急返菲律宾,戏没学成,但名字却赫然列在梅派115名弟子名单中。

  抗战胜利,梅兰芳在停戏八年后复出,一开始只唱昆剧,不演京戏。众人不解,1946年4月21日出版的一份《春海》周报披露了个中原因:盖因被谓之“手臂”的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其时还未到沪。琴师南下后,这期间出版的《万象》、《海风》周报均有报道,梅兰芳于1946年4月重新组班,在上海南京大戏院首次亮相,演营业戏。配角阵容有:老生王琴生,小生俞振飞、姜妙香,花面刘连荣,小丑朱斌仙,此外还有:蓉芙草、崔熹云、李宝奎等。

  其时,湖南灾情严重,亟待救济。梅兰芳义不容辞,参加了宋庆龄发起的赈灾演出,被邀请参加演出的还有程砚秋、马连良、孟小冬等。

  对电影中着墨叙述的发生在1926年的“梅孟之恋“,1946年3月14日出刊的《海晶》周报曾作过《古井不波》报道:“实则孟之于梅仳离已达十有余年,早有古井不波之心情,且闻梅孟二人,虽在酬应场中,亦作伊尹之避面,盖事过境迁,年事渐老,亦皆不欲再撩起情丝耳。”

  梅兰芳二度出山,复演昆、京剧,受到了昆、京剧戏迷和公众的盛赞。《大公报》总主笔徐铸成在《海风》周报上称:五六十岁的梅兰芳、姜妙香主演的《游园惊梦》,和二十年前看的是一般地青春,这是艺术的升华。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细腻烫贴,分不出是人和戏,一切都融化在戏里了。梅兰芳演的京剧和昆剧,经过都市的陶冶、改革,遂成为炉火纯青,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境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C0005 故纸堆里寻“芳”踪 2009-2-6 48257178002CE17548257554001AAC8B[B1-宋宾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