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4版:钱经·市场
3  4  
PDF 版
· 要冬泳冬猎,绝不冬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要冬泳冬猎,绝不冬眠
浙商昨抱团共商御寒大计
  牛年开张头一天,在义乌国际商贸城

  小商户遭遇幸福的拥堵

  ■本报驻金华记者 赵路

  

  本报讯 昨天一大早,在义乌做毛绒玩具生意的刘星刚在自家商铺门口点起了鞭炮。经过十多天的休市,义乌国际商贸城再度开张。由于在春节期间积累了不少订单,市场迎来了收发货的小高峰。前一天还空空荡荡的商贸区,遭遇了幸福的拥堵。

  一整天,电话没断过

  才放完“开门炮”,刘星刚就急匆匆回到了店里。接下来整整一天,放在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老客户,”他说,目前手上押着十几笔生意。“有的是节前就订的货,有的是前两天下的单子。春节期间市场休息,货运站也停业了,有单子没法做。这会儿,客户正催得急呢!”

  一天之内,刘星刚向北京、湖北、广州等地发出去5批货。“量大的,从厂里发货;量少的,就从店里直接发出去。”抽不出人,刘星刚就亲自动手。几圈下来,把刘星刚累得满头大汗。“多赚点钱,累点值得。”他哈哈大笑。

  牛年首天营业,义乌国际商贸城走道上,随处可见装满货物的手推车来来往往。商贸城人气大增,也激活了周边产业。午饭时间,工商银行义乌商城分行的每个窗口前还排着长队。“大部分是收汇业务。”工作人员介绍;而商贸城一期市场旁的“世博”快餐店,中午卖出了1000多盒快餐,乐得老板合不拢嘴。

  节后有望迎来旺季

  与刘星刚类似,在商贸城做纺织品生意的陈文英也很忙。节后开门的第一天,她就接到了一笔外贸生意。上午,一位马来西亚客户看中了她店里的一款枕头。谈了没多久,老外就下单了。

  “春节期间,老外的商店依然开着,却没有货源。他们很着急,所以市场刚一开门,他们就来逛了。”陈文英表示,以她的经验来看,接下来一个多月,商贸城将迎来旺季。

  昨天,在义乌大大小小的货运站,记者也看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在离商贸城不远的梅湖货运中心,停车场上挤满了重型卡车。“我们要发出去4车货。”义乌澄海货运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早上7点他就到了,指挥工人装货,一直忙到了晚上10点。

  义乌商户期待新牛年

  “不过,这个势头究竟能不能持续下去,我也说不好。”刘星刚说,比起前年,去年店里的营业额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前几天,几个同做玩具的同行碰在一起吃饭,他们还相互鼓劲。“挺过冬天,就是春天。”

  陈文英则表示,去年她有意增加了商铺的内销部分,总体情况还算好。“销售额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最近,她不停地尝试着新的产品式样。“这么多纺织品店,如果做的东西差不多,竞争太激烈了。如果能有与众不同的东西,能得到客户的认可,新的一年一定能更牛的。”她说。

  ■本报通讯员 沈雁 本报记者 陈聿敏

  

  本报讯 “我们想为浙江民营企业办开工饭,为反哺浙江的省外浙商送上壮行酒。”昨天,浙江省工商局正式启动了联系万家企业的活动,希望在特殊时期送上特别的助力。

  新春伊始,很多浙江市场才刚刚开门迎客,很多浙企才刚刚恢复生产,但昨天,来自省内外的数十名浙商纷纷放下手头的活赶到杭州,聚集一堂,在金融危机寒意未散的时刻抱团取暖,共商出路。大家纷纷表示在经济寒潮下,浙江民企将苦练内功,要冬泳、冬猎,绝不冬眠。

  省外浙商积极反哺浙江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浙商群体,是浙江发展中的一支活跃的生力军,也是全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有400万浙江人常驻在省外做生意,有100万浙江人在国外做生意。浙商在省外投资规模50亩以上的市场突破500家,在国外开办的市场已经超过了几十家。

  “我们可以通过浙江人办的市场与浙江制造对接。”济南义乌小商品城董事长金位海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市场里卖的大都是浙江产品。特地从重庆赶到杭州的郭向东说,去年他在重庆开了一个商贸城,带动了大量的浙江商人和浙江商品。

  总部设在苏州的港龙集团董事长蔡志远心潮澎湃:“我早就有把总部迁到杭州的念头。”他告诉记者,今年5月,他们在海盐一个50万平方米的商城就要建成营业,现在他们还在寻找机会,到杭州找项目,希望能借此迁移总部。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感慨。

  人才、创新是“破冰”动力

  企业要转型升级,要创新,才能在严峻的形势下得到生存的机会。而转型升级、创新,最现实的就是人才问题。

  “我们要吸引高端人才,不惜代价地留住拔尖人才。”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说,只有这样,企业的科技优势才能得以保障。

  同方控股董事长朱志平说,这个时候更要储备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同方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但去年企业领导层还是作出了“一不裁员二不减薪”的承诺,尽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昨天,众多浙商都把企业创新专业化作为突围的重要途径。

  “我们拥有300多项专利。”超人集团董事长应正表示,正是因为企业走专业化道路,所以在这场金融风暴来袭下,日子还比较好过。“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刚出差回来的金洲集团董事长俞锦方告诉记者,正是这5年来,金洲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造升级,所以才能抵御住风寒。“虽然普通钢管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海底管道、螺纹管我们的订单仍很多。”

  三不政策让浙企有喘气机会

  此前,浙江省工商局出台了“三不政策(不处罚、不追缴、不吊销)”,在特殊时期帮扶民企。“三不政策”是否违背“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表示,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的规则,但这个规则是不作为的托词,在处理经济危机过程中不完全适用。“事实上,这一次首先遭遇困难的企业并非都是弱小的企业,而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企业。“三不政策”只是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不雪上加霜,不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是让企业有一个喘气的机会,让他们慢慢挨过风暴。”

  他认为,好的企业的都会立足于自救,如果浙江的民营企业挺过难关,会更加自觉地转型,包括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市场调整,化危机为生机。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钱经·市场 B0004 要冬泳冬猎,绝不冬眠 2009-2-7 1631704684B34A094825755500445195[B1-王燕平];48257178002CE17548257555003E9957[B1-王燕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