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23版:焦点人物
3  4  
PDF 版
· 李建远:克隆者身陷困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李建远:克隆者身陷困扰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 陈立华
  有关克隆的消息,总是吸引眼球,更何况,此次有所突破的是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的是人类囊胚。

  包含了这些因素,几乎一夜之间,李建远一下子从默默无闻变得备受关注。不过,也许让这位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有点意外的是,随着赞扬之外,有关他的学历、他的科研的,一些质疑之声也随之发出,让人顿觉扑朔迷离。

  克隆人囊胚 一夜成名

  1月27日,大年初二,李建远形容这一天“收到了最好的新年礼物”。原来,他刚刚接到通知,以他为课题组主任所完成的研究成果当天在克隆和干细胞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网络版发表了。

  更准确的消息在六天之后公布于众。

  2月2日,身为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的李建远正式向媒体宣布:“利用不同来源的人类成体细胞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研究呢?

  李建远这样介绍:他们采用三维偏振光仪准确定位卵细胞纺锤体(核DNA),再用微激光对卵子的透明带打孔,精确剔除卵母细胞核,将人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58枚人卵细胞内,最终获得的5枚囊胚进行了科学鉴定,证实克隆胚胎细胞核的遗传信息来源于供体细胞,胞浆线粒体遗传信息来源于供体与受体细胞。

  这听上去相当深奥的科学术语,很快有网友做了最让人明白的解释:其实就是通过一种新的方法,完成了把来源于甲的遗传信息,复制到由乙提供的人的卵细胞里的过程。

  至于是否能克隆出人,有网友乐观地说,下面的工作甚至只需要一个健康的子宫。

  其实从技术上说,李建远的研究距离“克隆人”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更重要的是,李建远在新闻发布时早已明确表示,他们掌握这一先进技术是为了进行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言下之意已经明确,绝不是为了“克隆人”。

  随后,这条消息便迅速在媒体上、网络中传播。

  一天之后,新华社正式发稿,报道了这一进展。而且稿件中还明确说,这是“继美国科研人员去年首次宣布由人体细胞成功克隆人体胚胎后,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来源的人类成体细胞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

  有了这样的国家通讯社的报道,人们对这个科研成果投上了更多的信任票。

  于是,李建远一夜成名。

  博士大头衔 是真是假

  李建远迅速成为许多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毕竟之前对于他的报道实在太少。不过,到现在人们所能找到的,依然只是他的一点点简历。

  李建远老家是山东菏泽,1955年3月出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被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博士学位;现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时,李被医院聘为主任检验师,在1999年被青岛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2年被山东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4年被烟台大学聘为教授。

  这段简单的简历,很快被人“解读”:40岁才拿下硕士?快50才是主任检验师?

  科技打假方面的著名人物方舟子更是站出来发难:李建远自称是被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博士学位的,可他就没查到美国有这么一个中心,而且按照美国惯例,一个研究中心,也基本上没资格授予学位的。

  这个疑问也迅速得到了国内一些人的赞同,因为据他们所知,李建远根本就没出过国。

  于是,就有问李建远,方舟子没有查到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这是为什么?

  李建远回答:“有可能他搜索的名称不对。”

  记者追问:“你是否能把这个中心的全称告诉我?”

  李建远表示:“我不会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的,这跟我们没关系,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不过,李建远也在其他场合表示了,他的确没出过国,只是向这个研究中心寄去了一篇博士论文,获得通过后得到了博士学位:“是授予我博士同等水平,这个事情我们单位也是知道的,也是有档案的,但是我没有把它当回事。”

  有没有博士学位和能不能做出科学研究并不能划上等号,不过如果真有学历上面的瑕疵,总让人会对他的成果发生怀疑。

  毕竟,同样是克隆方面的研究,近邻韩国的黄禹锡可就做过假研究闹过一场惊天大骗。

  没有鉴定 先行发布

  就让我们重新把目光聚焦到李建远和他这个成果上。

  迎面而来的还是一团谜雾。因为已经有媒体发现,卫生部、科技部等一直没有对这条消息的任何评论,甚至在其网站上也没有转载这条消息。科技部一个相关负责人只是说,会让对口部门和山东科技厅进行具体调查,其他依然三缄其口。

  这让“克隆人类囊胚”的新闻又多了一个问号。而且,这个成果目前仅仅是发表在学术期刊的网络版上,按照中国科学界的惯例,一般认为科研成果要在国际期刊公开发表后,才能公开,大家也才能认可。

  据李建远介绍,其实在去年11月份,《克隆和干细胞》就已经通过这篇文章的审核,“但是当时没有发,而是作为今年第一月第一期第一篇文章发的。”至于平面杂志的发表时间,“大概下个月初就会出来。”

  而且他还加了一句,当初克隆多利的那个权威专家,就在主编这本期刊。

  虽然成果终究会印发出来,可李建远的“着急”发布也的确显得过于匆忙,他后来甚至承认,成果已经开了发布会,可还没有开过鉴定会。

  按照李建远的说法,在1月27日得知成果被《克隆和干细胞》网络版公开发表后,他们就开始组织召开成果介绍会。组织单位是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烟台毓璜顶医院:“我们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一些领导都还不知道呢,我们都公开发表了,应该让大家知道。”

  不过,“我们马上要向科技部以及山东省卫生厅进行汇报,同意后,将召开专家论证会。论证会大概在这个月就会开吧!”李建远已经向媒体表态。

  但是对于为什么不在专家鉴定会召开之后,对外公布这个消息?李建远没有正面回答。

  就在发布会上,前来参加的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陈大元教授,还有一位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血液科田丁,这两位算是相对重量级的人物。

  可又有一个细节让人寻味:3日下午2点多,李建远开车把陈大元和田丁两位教授送到机场。直至把两位教授送到机场安检出口,李建远才返回医院。

  对话记者 请删质疑

  4日刚上班,李建远刚到他位于毓璜顶医院五楼的实验室,就发现已经有不少记者在门口等候他了。

  他倒也没有退避三舍,上午带领记者们参观整个实验室。下午,李建远又给前来采访的记者开了个小型发布会,介绍其研究成果。虽然在回答有关学历的问题时,李建远还显得支支吾吾,不过毕竟不是一句“无可奉告”打发了事。

  可就在李建远开这个面向众多记者的小型发布会前后,他却单独约见了上海一家对其质疑最多的媒体的记者,“你们发表的文章,对我们非常不利,不是你们报道错了,而是有些东西对我们影响不好,在中国做科学不容易,尤其做这个研究非常敏感。国外都做出来了,我们还没有做出来。这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美国都做出来了,我们也应该做出来。”

  被约见的记者记录下了李建远的话语,第二天见报的文章中甚至还描述下了他的反应:“激动地摘下眼镜扔在桌子上。”

  就在单独会面中,李建远要求“你是否能把对我们不好的文章删掉?”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我们只能说有些“雾里看花”。不过,科学上的事,终将会有事实来一一验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焦点人物 A0023 李建远:克隆者身陷困扰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 陈立华 2009-2-9 钱江晚报a00232009-02-0900012;钱江晚报a00232009-02-0900015;钱江晚报a00232009-02-0900016;钱江晚报a00232009-02-0900017;钱江晚报a00232009-02-09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