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0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院士兼职,别过了头
· 未必都是儿童不宜
· 奇思妙语
· 治一治官员“软骨病”
· 央视大火,莫怪“禁改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院士兼职,别过了头
  ■俞熙娜

  

  2月1日以来,读者就像坐了一回新闻过山车——从“浙大博士、院士卷入论文造假案”,到涉嫌院士李连达声称与举报人祝国光(天士力药业技术顾问)有过节,自己乃因“揭露天士力当家药品复方丹参滴丸有副作用”而惹祸上身,过了两天,峰回路转,天士力发表申明说李连达的“报复说纯属捏造”,并反击李连达乃是其最大竞争对手白云山制药厂生产的“复方丹参片”的利益代言人。一个看似单纯的学术造假事件,竟演变成一场商业利益之争。

  在这场争议中,李连达打击天士力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祝国光为该公司的技术顾问,难逃利益牵扯;而他自身受诟病最深的恰恰也正是随后被曝光他担任了白云山制药厂的顾问。

  网络上稍加搜索,不难发现,只要是社会名流、科学家、学术明星,社会兼职多达10项以上的不在少数。以李连达为例,他拥有“顾问”、“名誉教授”等头衔有十个之多;兼职的高校多达六家。

  李连达向记者坦言,这其中多数是虚职,并声称这是普遍现象:“别说是院士,北京城里稍微好一点的专家,都少不了有几个顾问头衔。”与他同一天受聘“白云山”的就有四名院士,包括大名鼎鼎的钟南山。

  科学家关注成果转化和企业应用,本无可厚非,也正是政府及科技部门大力提倡的,要推动产学研结合,前几年甚至要求专家申请科研项目要有企业支持,没有企业支持,项目就无法申报。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同样要找技术支撑。于是就出现了厂家找学者、学者挂名当顾问的普遍现象。

  问题在于兼职的“度”在哪里。 2004年底,金庸大侠对续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一职坚辞不受。金庸先生贵有自知之明,辞职赢得尊重。怕就怕在“多顾不问”,或者“多顾瞎问”。

  专家兼职有三种:一种是项目合作型,参与研究项目并有明确的项目经费;一种是“花瓶型”,只参加学术活动,不拿股份、不参与分红、不分享专利;还有一种则已深陷其中,利用自己的名声和学术权威替企业谋利,沦为企业利益代言人。

  “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吞食良知。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专家学者”,已经让公众不厌其烦。这次李连达与祝国光之争,使院士、专家形象再次受损。新浪网在线调查“你相信哪一方的说法”,选择“都不相信”的网友占了大半。当专家学者的科研立项和经费背后,都有利益集团“看不见的手”推波助澜;当学术为利益让道,当科学家的良心禁不住金钱和人性的诱惑,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科学研究,成果鉴定的真实性有几何?

  2006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点批评了“个别院士中存在兼职过多、活动过多过滥、浮躁浮夸、唯我独尊、福利待遇处理不当等问题。” 《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也建议:“两院制定具体、可操作规定予以约束两院院士参与活动。……如禁止两院院士过多挂名兼职,挂名兼职不超出某一数量”等等。

  李连达院士说,凡是给他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函,只要觉得可能有商业性质,就拒绝参加,但是,他还是难逃奸商的“三招”——一是想方设法与院士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然后张冠李戴,硬说院士对某个产品发了言,表了态,以此来引人眼球;二是在通过各种途径与院士合影,然后将照片贴在广告上,广而告之;实在不行,那就干脆移花接木,弄虚作假,直接让院士成为自家“顾问”。不难看出,只要奸商们想到院士,那院士躲也躲不掉。我们在呼吁健全监督体制的同时,也呼吁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科学家、社会名流爱护为重,不要竭泽而渔,让他们回归自己的主要角色,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时评 A0010 院士兼职,别过了头 2009-2-12 48257178002CE1754825755A00241A5A[B1-方小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