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20版:新闻人物
3  4  
PDF 版
· 拉法兰:早春又见使君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2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法关系的“消防员”
拉法兰:早春又见使君来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 董立林
  张建勇:火海涅槃

  2月10日的中南海紫光阁,中国总理温家宝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又见面了。拉法兰在与温家宝的会晤中强调,法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无意损害中方重大核心利益,并表示愿采取切实行动,恢复两国政治互信、推动法中关系改善和发展。

  这一幕,似曾相识。就在去年的4月,同样的地点,拉法兰曾对温家宝说过一番几乎同样的话。那一次,是因为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遭遇“藏独”分子干扰,中法关系遭遇波折;这一次,则是法国总统萨科齐不顾后果会见达赖,再次使中法关系滑向深谷。

  当中法关系出现困难的时候,拉法兰两次出现在北京。他也由此有了个绰号——中法关系“消防员”。

  首次访华在“非典”期间

  拉法兰在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担任法国总理。他担任总理后对中国的第一次正式访问是在2003年4月。

  当时的中国正值“非典”肆虐,一些外国领导人都因此推迟访华,法国国内也有一些人认为总理不该在这个时候去“冒险”。然而拉法兰来了,并且成为了首位在“非典”期间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足见他对中国的信任。

  那一次,他引用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名言“力量的最好表现在于持之以恒”来形容当时的中法关系并鼓励中国战胜“非典”,并表示他对中国能够控制“非典”一直充满信心。

  拉法兰后来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深深热爱着中国人民,因为中国人热忱勇敢,爱好和平,充满凝聚力。而如今要发展,就必须有凝聚力,这一点很重要。我坚信中国人能够战胜各个时期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会选择在2003年‘非典’期间去中国,我就是要告诉欧洲人,不要对中国人失去信心,中国人一定能战胜困难。困难大家都会有,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有信心去战胜困难。”

  也就在那一次访问中国时,拉法兰与温家宝总理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

  2005年4月他再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法国最著名的大报《费加罗报》刊登了拉法兰写的“致一位中国朋友的信”。综观全文,他热切希望中法之间建立更加亲密的友谊和合作,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良好祝愿跃然纸上。

  即使在卸任总理之后,拉法兰依然经常会来中国访问,而几乎每次来都会受到温家宝的热情接待。在拉法兰眼里,温家宝总理是一位非常有能力、有计划的“管理者”。

  这次访华期间,拉法兰与中国网友对话时也表示:“温总理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我有很多的中国朋友,我非常喜欢温总理,我也和中国的程涛大使关系很好,我也认识李克强。”

  为中法关系“灭火”奔忙

  2008年 4月24日,拉法兰又一次来到中国。这一回,他是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带着一封现任总统萨科齐写给胡锦涛主席的信而来。

  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后,法国总统萨科齐谈到是否出席北京奥运会时,称 “存在一切选项”。4月,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受阻,中国残疾人火炬手金晶因保护火炬而受伤,中法关系遭遇困境。4月21日,巴黎市市长将“巴黎荣誉市民”的称号给予达赖喇嘛,更是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拉法兰来到了北京。他看望了金晶,并亲手将萨科齐的信转交给了胡锦涛。

  3个多月以后,萨科齐和拉法兰一起出现在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

  然而,上次的裂痕还没有愈合,萨科齐又在去年12月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会见达赖,这一举动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令中法关系降至冰点。中方随即取消了原定于当月举行的第11次中欧峰会,而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农历新年的欧洲“信心之旅”也独独跳过了法国。

  而在法国国内,由于金融危机当前,法国经济衰退,失业率大幅增长,人们对萨科齐应对经济危机的表现产生不满。就在拉法兰访华前不久,法国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给政府造成了极大压力,萨科齐的支持率在2月份下降了6个百分点,支持其政府行动的只占接受调查人数的41%。因此,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借助中国的力量帮助法国和欧洲走出经济困境,成为萨科齐应对国内危机的一个重要环节。

  于是,“消防员”拉法兰又来了。“我们这次来的目的是与中国领导人讨论经济危机的影响,”拉法兰说,“中法有共同的立场,4月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G20峰会上我们有机会表达共同立场。”

  拉法兰是带着诚意而来的。然而说到底,他率领的只是一个民间的友好代表团,很难解决中法关系中存在的实质问题,中法关系能否真正改善,关键还要看法国的决策人何去何从。

  让法国“认识并喜爱中国”

  “我非常喜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特别是她的文化。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比欧洲文明要早。在其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东西方文明的接触少之又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要了解,如孔学、孟学等。”拉法兰此次访华期间接受采访时说:“我特别喜爱中国的诗歌,其山山水水、情景交融,都是与法国诗歌迥然不同的。所以说,要问我为什么喜爱中国?首先是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我。”

  法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建在拉法兰的家乡普瓦提埃,而这正是拉法兰促成的。拉法兰说:“中法两国都拥有悠久的文明,两国人民更容易相互理解。我们有很多相通的东西可以促成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经贸交流固然重要,然而文化交流却是更重要的。”

  拉法兰坦言,对于中国而言,应该知道西方体制中带有西方文化特色的部分,包括西方的媒体机制和其牵涉到的复杂问题。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有一门独特的语言,有特殊的文化和那么多的少数民族,这种中国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西方人很难去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在法国,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谈论中国,但却不真正了解它。因此,常常会有一种只求大概的现象,从而加深了双方的误解。”拉法兰说。

  这次与他一同访华的,还有15名年轻的高层议会代表。他设立了一个两年计划,通过各种交流让这些法国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并与中国人交朋友。这个交流合作项目的名称,就叫做“认识并喜爱中国”。“我希望让承载着法国未来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拉法兰说,“当我看到那些并不了解中国的法国人谈论起中国来,真的感到担忧。在感到担忧的同时,我非常愿意帮助他们。”

  温和却坚定的法国前总理

  拉法兰1948年8月生于法国中西部的普瓦提埃市,他的父亲曾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国务秘书。

  拉法兰毕业于巴黎大学和巴黎高等商业学院。1977年,他当选普瓦提埃市议员,1986年当选普瓦图-夏朗特大区议员,1988年至2002年任该大区议会主席。当时他年仅40岁,是全法国最年轻的大区议会主席。

  1989年至1995年,拉法兰任欧洲议会议员,1995年当选参议员,同样是在1995年,他担任法国民主联盟的秘书长,1997年起担任从法国民主联盟独立出来的自由民主党副主席。1995年至1997年,他还曾任右翼政府的手工业、商业与中小企业部部长。他从1995年起还担任全法地区协会主席,可称得上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拉法兰为希拉克的竞选连任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为实现右派为议会大选而主张的“总统多数派联盟”而积极奔走,2002年5月6日被希拉克总统任命为过渡政府总理。法国议会选举后,他于6月17日正式就任总理。当时,法国老百姓并不熟悉拉法兰,但形象温和、为人低调的他很快以求实肯干、脚踏实地的作风获得了舆论的普遍好评。

  拉法兰上任后,大力推行中右翼政府的改革计划,将部分中央权力下放到地方,并有效改善了法国的社会治安。但是政府推行的医疗保险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遭到左翼和工会力量的反对,长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未见好转。这位性格温和的总理还被一些人视为缺乏活力,只会服从希拉克的旨意,以至于他的支持率跌到了只剩20%多。

  2004年3月,面对空前的罢工浪潮,以及执政的右翼政党在地方议会选举中的惨败,拉法兰提交了辞呈。但希拉克没有批准,只是对内阁进行了调整,拉法兰继续出任总理一职。由此也可见,希拉克的改革决心。然而,民众依然不愿承受改革的阵痛。

  2005年5月30日,在关于“欧宪”的全民投票中,59%的年轻人投了反对票。他们担心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刚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的劳动者会抢夺自己的饭碗,已经习惯了安逸生活的法国人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自由贸易的恶性竞争。就像大多数投票者没有认真看完《欧盟宪法条约》一样,许多法国人在面对改革时,并没有真正地去考虑停止改革对国家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次日,拉法兰再次向希拉克递交了辞呈,这次,总统批准了。

  辞去总理的拉法兰在当年9月重新当选参议员。如今的他,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新闻人物 A0020 拉法兰:早春又见使君来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 董立林 2009-2-16 钱江晚报a00202009-02-1600016;48257178002CE1754825755D003E392D[B1-董立林];钱江晚报a00202009-02-1600019;钱江晚报a00202009-02-1600020;钱江晚报a00202009-02-16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