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2版:科教·生命
3  4  
PDF 版
· 一纸报告换来婴儿新生
· 送医送到18弯
· 心电图简单看
· 真的看不见?
· 为农民健康找“管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纸报告换来婴儿新生
  日前,走进省儿童医院病理室时,已经临近下班时间。医院病理科主任汤宏峰手上拿着几张报告单,陷入沉思。见到记者,他放下了手头的报告感叹:“社会在进步,病毒好像也在‘进步’。各种稀奇古怪的毛病也随之越来越多了,有些病以前连见都没见到过啊。”

  一份几十字的病理报告,对汤宏峰来说,有时却意味着几天几夜的思考。汤宏峰深有感触地说:“病理科医生绝不是平常人想象的那样凭借仪器下个判断,更多的时候,不光是靠仪器,而是要通过思维和经验,抽丝剥茧,最后做出最准确的诊断。”

  每天要学习新知识

  很多病以前见都没见过,怎么做出准确的诊断?汤宏峰指了指散布在办公室里各种厚厚的病理学书籍,“杭州没有出现过,可能国内其他地方发现过;中国没有发现过,可能其他国家有过这样的病理切片报告,所以做一个病理科医生每天都需要看各种书籍、报告。”

  有人说病理科医生是医生的医生,汤宏峰说,“很多时候,医生临床的诊断并不一定正确,或是存在疑问,有时一份病理切片报告,会完全改变一个病人的命运。”

  首次发现特殊寄生虫病

  汤宏峰还清楚地记得在国内首次发现串珠蛇舌状虫的病理切片报告时的情景。那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因为反复发热,人也变得很消瘦,来医院求诊时,临床医生对他的初步诊断怀疑为结核病。汤宏峰在做病理切片时却发现了舌状的虫性内芽肿,这不是一般的结核病,而是寄生虫病,汤宏峰做出了最终判断。但是这种分型的寄生虫之前在国内还从未有过报告,他查阅了国外的各种相关报道,又请教了寄生虫病方面的专家,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寄生虫叫串珠蛇舌状虫,按照病理报告,医生对男孩进行了驱虫治疗,孩子很快就痊愈了。

  小儿肿瘤善恶更难辨

  人家说,病理科医生不用跟病人打交道,汤宏峰对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他说,很多复杂疑难的病理切片,病理科医生都会直接和病人交流,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为最后的诊断提供依据。临床上有一种叫“猫抓病”的,汤宏峰说,人在被宠物抓伤后,通常会出现“猫爪病”,具体的病状是淋巴结被感染后发炎肿胀,发热,临床医生很容易诊断为淋巴瘤。我们在做病理切片时,需要向病人了解,他们是否饲养宠物,平时是不是有很多跟宠物接触的机会,普通的猫抓病只要吃点消炎药物就可以了,一份病理报告可以为病儿和他的家属们卸下心理重担。

  小儿的细胞相对成人更加旺盛,“同样的病理切片,如果是成人的切片,会诊断为恶性肿瘤的,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就要更慎重。”一份病理切片报告会完全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汤宏峰还记得那是一个新生儿,鼻腔长了肿块,检查结果是一个肿瘤,当时家长的态度很坚决:“如果是良性的就给孩子治,如果是恶性的话,就放弃治疗。”治疗还是放弃,最后的结果只取决于汤宏峰的一份病理切片报告,“从切片图像来看,真的很像是恶性肿瘤。”汤宏峰说,在做出报告前,病理科的医生们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反复观察、对照,最后病理报告诊断为唾液原基瘤,是良性的,孩子的父母也决定继续为孩子手术治疗。“要是他们放弃治疗,就算是良性,孩子最后也会因为肿块堵住呼吸道,导致呼吸衰竭死掉的。”一年后,汤宏峰又碰到了孩子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现在孩子活得可好了,跟没生过病一样。”     本报通讯员 张 凌

  本报记者 袁春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生命 B0002 一纸报告换来婴儿新生 2009-2-22 48257178002CE17548257564002C3E6F[A1-袁春宇≈B1-谷伊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