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9版:每日新闻·瞭望
3  4  
PDF 版
· 偷油贼“全副武装”陈尸地道
· 外白渡桥摆渡“回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海百年老风景又“修”好一幅
外白渡桥摆渡“回家”
至少再用50年
  25日12时,上海百年老桥外白渡桥经过10个月的搬移检修,乘坐一艘千吨驳船回归原位,重新横跨在苏州河河口。

  上海为何对一座使用百年的老桥“不抛弃、不放弃”,投入巨资、耗时10个月,动用最好的技术将其修旧如旧?

  “外婆桥”风雨兼程回家

  25日一早,虽然风雨交加,但外白渡桥“回家”的行程没受丝毫影响。不少上海市民从清晨起就在苏州河边守候百年老桥回归。

  早上7时许,外白渡桥北跨桥体被装上驳船,9时从民生路码头出发,经过一小时的航行运抵苏州河口,静静等候潮水涨起。

  11时左右,“半座”外白渡桥出现了,开始向桥墩靠近。“回来了,外白渡桥回来了!外婆桥回来了!”人们纷纷按动相机快门,留下历史瞬间。

  1907年建成的外白渡桥,是上海人心目中的外婆桥,她那带有浓郁英国气质的外观与外滩新旧融合的独特景观一起,不时出现在以上海为题材的影视剧中。

  自去年4月被整体搬移,进入工厂全面大修以来,外白渡桥的动静牵动着市民的心。据介绍,百年老桥接受了“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制定了维修方案,然后开始“疗养”,最后工程人员对外白渡桥的下部工程进行了加固。

  据负责这次移桥检修的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原本外白渡桥的桥墩是木质结构,经过百年使用,老化严重,桥身是钢混结构。如今,桥身经过了重建,再用原桥身上的大理石重新装饰,从外观看,修复的外白渡桥“风采依旧”。据介绍,修复后的外白渡桥还可使用50~100年。

  25日12时左右,外白渡桥北跨桥按照原定计划,被两条驳船抬起,“挂脚”安全地越过了桥中墩,半截桥身随后慢慢下沉,与桥墩合二为一,整个过程平稳顺利。

  据工程人员介绍,由于风大雨大,苏州河水位涨得很高,使得外白渡桥北跨桥体这次的“借潮”复位格外顺利。“复位”后,外白渡桥还要经过“落架”。外白渡桥的南段将于26日移回原位。

  据悉,复位后,外白渡桥仍为3车道,桥面将重新铺设沥青,两侧人行道恢复木质桥面,工程人员还设计了名为“城市之光”的灯光系统,预计所有工程在4月完成,届时,百年老桥将恢复通车。

  老桥承载城市“情感记忆”

  一座桥被极大关注,是因为100多年来她承载了这个城市太多的沧桑变迁。

  《上海历史上的苏州河》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郑祖安介绍说,外白渡桥与上海的“殖民历史”有关。

  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两岸交通全靠船渡。1848年后,租界范围逐渐向西扩伸。为适应两岸频繁的商务活动,便利南北交通,英商威尔斯等人组建“苏州河桥梁公司”, 1856年在靠近外摆渡处建造木桥,称为“威尔斯桥”。 

  “威尔斯桥”起初向行人收取“过桥税”,引起上海居民抗争。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另造木质浮桥,过桥者免收税。国人过桥不用付钱,上海人高兴地叫她“外白渡桥”。 

  1888年,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替代外白渡桥,由英国达林顿市克利夫兰桥梁建筑公司制造钢件。1907年,现在的外白渡桥竣工。

  80多岁的刘建慈老奶奶几乎伴随这座桥生活了大半辈子。住在天潼路的老人说:“我在桥边住了50多年,从‘女儿桥’变成‘外婆桥’。身边许多人都走了,但她还在,现在又回来了。”老人的外孙女杨溢仁怀念幼时甜蜜记忆:夏日的傍晚,牵着外婆粗糙温暖的手,在外白渡桥上乘凉,闻着花香,听黄浦江上轮船的声音,馋了就尝尝桥边小摊上的豆腐干、茶叶蛋……

  尊重“城市记忆”

  近年来,一些城市大发展过程中,盲目损毁历史文化建筑,一味建设“新风貌”,甚至“拆真古董建假文物”,使一些具有“情感记忆”的老风貌消失。

  外白渡桥珍贵在“旧”,为保护老桥历史风貌,铆钉、油漆等作为外白渡桥的标志部分被最大限度“还原”。为了保持老桥上的镶嵌铆钉的特色工艺,修缮工程负责部门特地从国内找来专业技术单位,更换铆钉6万多个。

  百年外白渡桥以苍劲而优雅的姿态重新横卧在苏州河上,上海的城市文化遗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说,外白渡桥“修旧如旧”,体现了对“城市文化记忆”的尊重。在城市大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有文化积淀的历史风貌建筑,这也是一座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有轨电车的‘铛铛’声,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整旧如旧,让这座桥在老地方,是老样子,延续我内心的温暖,也延续上海的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退休专家林学诒说。

  一位学者指出,百年外白渡桥“回家”,给城市现代化进程发出了一个信号: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该给居住其间的人们保留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情感记忆”。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瞭望 A0019 外白渡桥摆渡“回家” 2009-2-26 48257178002CE17548257568004D2153[B1-张亚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