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5版:科教·生命
3  4  
PDF 版
· 一个聋儿,戴着20万的“耳朵”
· 失眠“老外”
信针灸
· 健康短消息
· 蒙被睡,昨两婴儿一死一伤
· 男孩家中洗澡煤气中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个聋儿,戴着20万的“耳朵”
今天是“爱耳日”,主题是“正确使用助听器”
  3月3日,像一对小耳朵,这是“爱耳日”。 今年,第十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正确使用助听器”。

  每一个习惯声音存在的人,都不一定会正视它的存在,甚至以追求静寂为乐。只有经历过无声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到声音的可贵。

  可是,打开无声世界的钥匙,很贵。普通的一对助听器,价格上万;而可以更清晰传递声音的电子耳蜗,价格更接近20万元。

  记者昨天获悉,多家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正在研究人工耳蜗。在杭州,一家温州人投资的企业,甚至已经制作出了成品。

  “国产人工耳蜗,预计价格在5~6万元,这,会让更多的聋儿有机会回归有声世界。”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主任王飞透露。

  3岁患儿花了30万

  昨天上午,杭州商教新村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3岁的台州男孩滔滔(化名)乐呵呵地在院子里玩滑梯、见到有人来,立刻得意地大叫:“阿姨好!”

  “这是什么?”记者指着滔滔脑袋上的小小黑色吸盘问他。

  “耳蜗!”

  “什么用的?”

  “让我听声音的!”

  这个4个月前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嘴巴里每天都会蹦出新词,让“陪读”的妈妈欣喜不已,“给爸爸打电话时,会说‘爸爸,你好,我好想你啊!’今天,已经能很清楚地叫‘叔叔’了。”

  出生后第一次听力测试时,滔滔就被怀疑有听力障碍。“我们给他配了很好的助听器,可他一戴上就把它揪下来。”妈妈抱怨说,“医生说,因为他的耳朵聋得厉害,靠助听器没法听到。”

  去年年底的一次家庭会议,让父母最终决定:给孩子植入人工耳蜗。“20万元,就好像在孩子的耳朵上挂了一部小汽车——价值相当。我们都是工薪阶级,这钱,出得很肉痛。可是,医生说,3岁以内,是最好的语言康复期,我们不愿意让孩子一辈子都听不到声音,不会说话,变成聋哑人。我们希望孩子能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开心地玩。”

  手术以后,滔滔喜欢听到声音的感觉吗?

  “外人以为他们恢复听觉会立刻欢欣若狂,事实刚相反。”妈妈摇着头说。

  “痛!痛!”这是滔滔的反应。他这样形容刚听到声音时的心情。但这样的惊惧,只是短短的几天。

  一周之后,他就爱上了有声的世界。“刚开始,他还不会说话。每天早上一醒来,如果没给他戴耳蜗,他就摊开手,指着脑袋提醒你。”妈妈乐了。

  为了陪滔滔做康复训练,她辞去了工作,在杭州租了房子,全心全意陪着儿子。“有很多课,需要我陪着一起上;老师还会给我们布置作业,需要我陪着。”

  “这样会不会太累?”

  “花在他身上的钱,都接近30万元了,可是,如果可以让孩子融入正常社会,和其他孩子一样生活、学习,这点,算什么?”妈妈反问记者。

  她说,在中心的孩子,几乎每一个都是有家长全职陪伴的,甚至有家长特地在附近开了小店,每天只营业半天,只为了夫妻一起陪孩子来做康复训练,“我的孩子,只需要1年的康复训练;戴助听器的孩子,要康复3年左右呢!”

  让聋儿能听会说

  据浙江省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省听力残疾人已达105.9万,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听力残疾儿童发生率为1.17%。。

  王飞主任则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尽量帮助聋儿,让他们可以融入正常的社交生活。我们幼儿园,就有混合班,聋儿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很适应。”他说。

  “一个聋孩子,几乎需要一个家庭倾尽全力。助听器也好,电子耳蜗也好,在经过系统训练后,都可以让孩子独立、自立。但是,一次性的投入实在太贵。一对小夫妻,还在还房贷,除了手术,还要考虑到后期康复费用,这样的经济压力,他们都撑得很辛苦。”王飞叹息说,我省有一个小康工程,对适用助听器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助听器,去年已经有2.2万名孩子和成人享受到了这一政策的利好;但免费提供人工耳蜗的“听力重建启聪行动”,因为有限额要求,所以,受益的孩子始终有限。

  “从2004年至今,已经有59位患者在我们医院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并通过术后的语言康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康复效果。”浙医二院耳鼻喉科主任杨蓓蓓教授告诉记者,大部分的聋儿,他们还是建议使用助听器。但是,有20%的聋儿,因为程度比较重,必须植入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是利用植入内耳的电极,绕过内耳受损的部分,用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可使患者重获听觉,这是助听器无法做到的。”

  “3月3日下午,医院将举办爱耳日活动,现场有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康复效果展示,这些孩子能朗诵,会讲故事,除了唱歌有点走调,基本和正常孩子没差别。他们可以进入普通幼儿园、就读普通的学校。”杨蓓蓓说,“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来看看。”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通讯员 方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生命 C0015 一个聋儿,戴着20万的“耳朵” 2009-3-3 0B7432FACEE4C7DC4825756D00358D35[A1-林丹≈B1-朱国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