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我看了你们关于杭州中小健身房生存困境的报道,我又向很多业内人士进行了咨询。现在市场环境真的不好,我决定还是等等再看。”吴先生是本报一名读者,最近一年,吴先生都在考察杭州以及周边的健身市场,想自己开家1000平方米左右的健身房,但昨天,吴先生肯定地对记者说,“不考虑了,起码到年底再说”。
吴先生是杭州吉亚奇健身俱乐部的一名会员,练了一两年,吴先生对开健身房发生了兴趣,“感觉管理挺简单的,就动了心。”
动心后,吴先生进行了很多市场调研。一开始,有人建议他加盟,或者委托一家管理公司全权管理,吴先生都觉得不靠谱。“加盟费用很高,管理也不行,很多管理顾问公司会把开始两三个月的业绩做得很漂亮,但完全不考虑后面的经营,投资者接手后可能就是一堆问题。”吴先生说,要当老板还是得自己经营。
前不久,吴先生在九堡看中了一块地方,但对方给出的房租报价是每平方米每天2元多。“一年下来房租就得100多万,肯定没法做。”吴先生说,他了解了下沙、乔司、临平等地的健身市场,价格已经都很低,基本是前两年的1/3,“价格混乱,房租又高,这个市场现在没法做。”虽然看了一年多,准备功课已经做得很足,但吴先生还是决定不会贸然进入健身市场。
“开始准备开健身房,我从一家倒闭的健身房花20多万买了价值76万元的韩国、台湾的品牌健身器械,都是9成新的,足够一家1500平方米的健身房用。当时觉得买得很便宜,但现在不准备做了,我想卖掉。”通话的最后,吴先生拖记者帮忙,“你帮我问问,如果有人要,我想低价处理掉。”
本报记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