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建勋 本报记者 陈文君
本报讯 昨天上午9点,湖州太湖乐园内,100多位湖州市民代表,将花鲢和白鲢等食藻鱼放入太湖。这是湖州第一次由市民自发向太湖内放流食藻鱼,这也标志着太湖治理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向民间力量和政府行为的并重。
太湖水质逐年恶化,沿岸居民叫苦不迭。沿湖各地政府痛下决心,关闭了大批排污企业。渔业和环保部门还通过放流鱼苗的办法来“生物治湖”,特别是放流花白鲢。一条花鲢或白鲢,整个生长过程能消耗蓝藻等浮游生物约50公斤,是净化水质的好帮手。
不久前,湖州联合苏州、无锡,联合发起的市民认捐花白鲢活动,湖州市民纷纷出资认捐,到3月5日,湖州接收到的认捐数量超过50万尾,苏州、无锡、湖州三地的总和超过了150万尾。
太湖渔管委副主任王小林说:“这次是环太湖三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公众参与的放流鱼苗活动,也是一次非常生动的环保教育。”
太湖渔管委将联合湖州市农业局、监察局和市民代表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监督整个50多万尾鱼苗的放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