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7版:人文·文娱
3  4  
PDF 版
· 我的五字人生感悟
· 你的钱夹里有谁
· 国有化不是坏事情
· 用力过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国有化不是坏事情
  石镜泉

  

  

  自去年9月雷曼兄弟出事后,美国政府救银行的力度十分有限,当时布什提出要注资进入美国银行,同时也要把现有银行的坏资产剥除:这本是对症下药之方,不过美国的保守派通过国会,把这些“药剂”扣押不放。原因是一些头脑僵化的人认为这样做便是实行社会主义,等于承认资本主义不妥。结果布什总统任期时所通过的7000多亿美元救市方案,亦只用了一半,有一半未能及时放给市场。结果怎样?这好比是病人本要输500cc血,如今只输了一半便止,病情要好便难,不一命呜呼已是命大。去年11月至今的3个多月里,美国金融业基本上是被遗弃在“病床”上,又无医治,又无药食,到今时“病情恶化”,是否是必然的结果?

  金融业近日“病情恶化”的另一诱因,是美国财长盖特纳公布的救银行方案没有细则,加上总统奥巴马对银行高层限制年薪不能逾50万美元。

  奥巴马限薪,明显有些失了方寸。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怎不是用重赏以求勇夫?即使奥巴马要限薪的话,也应该将标准定在190万美元,因为这是华尔街人计算出的、在华尔街要过体面生活的最低消费额。还要让他们有红股可分,当然,这些红股不是实时分,而是三五年后才分。

  如今在美国做银行头脑,日子十分不好过。美国8位银行头脑被召去国会出席听证会,他们怕被国会议员骂,不坐飞机改坐火车,真要命。坐了8小时火车,对拯救美国金融业有何益?

  财长盖特纳提出个公私合营的方案,同时提出要向银行作压力测试,如判断存在危险因素,政府就会投入资本,即将银行国有化。而这就导致了日前美国金融股的暴跌。

  所谓压力测试,就是看有关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是否合格,不合格,有关银行自然要关门,其股东分文不剩,你叫投资者怎不狂抛美国的金融股?

  假如美国有些银行被国有化了,是不是坏事?对有关股东言,一定是坏事,因为股本无归。但对其他行业、其他股市言,就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国有化了,即是政府保底,有关银行的债主有望获赔。

  当该国有化的都被国有化了,余下来不用被国有化的,即是本身有生存能力的,这样一来是否市场更有生气?

  当然,国有化这个词,对不同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对美国政客、尤其是极右保守派而言,国有化是代表资本主义出了问题,要向社会主义取经。那么,股市上的投资者又是怎么看的呢?

  国有化一词,在今时已变成为一个政治敏感词。此词已被染了红色,是危险象征。如能被染上绿色,相信世界会好一些,我们当前所要面对的金融海啸困苦或要少一些。

  在笔者看来,国有化,即是由国家、政府照顾,这有什么不好?美国人失业可领取失业救济金。这个救济金,就是因政府照顾而来的。美国失业者基本上可领26周的救济金,之后就要失业者自食其力。有些走旁门的失业者会找工做一两个月,跟着又失业,又由政府照顾,结果是一年做三四个月工,再加上一两次、每次长达26周的失业救济,便可以在一年至一年半内,解决基本生活,何乐而不为?这种生活方式,在美国经济好时,也有人这样做。

  这种政府照顾——国有化,当然并非尽善尽美,但今时美国的银行、欧洲的银行都需要政府施援手。“国有化”就是将全部纳税人的利益押了上去,对投资者来说,这是较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银行资本充足比率还要充足的保障。国有化了才能稳定银行客户的情绪,才能稳定整个金融系统:

  政府非万能,一如钱非万能,但有些时刻是非政府、非钱不行。

  (摘自《理财》周刊2009年第8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 B0007 国有化不是坏事情 2009-3-8 钱江晚报b00072009-03-08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