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闹得沸沸扬扬的“躲猫猫”事件一波三折,其间的每一个波折,网民和媒体都可以说是百味杂陈。在有关部门公布“躲猫猫”事件处理结果之后,民众仍然十分关切事件的进展。可是,在日前的云南代表团媒体会见日上,令媒体和民众略感失望的是,云南的有关方面对事件的遮掩和回避,犹如再度演绎了一场“躲猫猫”。
趁着两会召开的机会,很多媒体记者原本希望有关方面能更加透彻地对“躲猫猫”作出说明和澄清,以解开民众心中尚未解开的种种疑惑。许多记者事先就已经商量好如何优化提问、如何获得提问机会,但是,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躲猫猫”事件并没有在记者会上得到回应。先是相关主管领导巧合“缺席”;其后是工作人员只向相熟的记者发放了记者须知和采访提纲;在提问过程中,关于“躲猫猫”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虽然有记者急得几乎要“跳起来问”。疑点如此之多,手法也不甚高明,不由得让人怀疑,这不是“躲猫猫”,又是“躲什么”?
其实,对“躲猫猫”事件的完整过程,云南有关方面是完全可以“信步闲庭,从容应对”的。要知道,正是在云南有关部门的默许、支持和鼓励之下,“躲猫猫”事件才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当遮蔽真相的云山雾罩逐渐褪去、民众和媒体正准备为有关方面的努力喝彩之时,云南有关方面却将民众对真相的渴求撂到了一边。
或许,云南的有关方面将“躲猫猫”当作是一个“隐隐作痛”的伤疤,不愿意“旧事重提”,因此才出此下策,再度演绎“躲猫猫”。这种躲躲藏藏、遮遮掩掩的方式,显然深得“躲猫猫”的要领。只是,与此前复杂离奇的“躲猫猫”事件本身相比,还是要显得相对“肤浅了一些”。因为,在此次的“躲猫猫”中,明眼人或许一看就明,就知道你要“躲什么”,也知道你要“躲到哪个方向”。
民众或许苦思不得其解,对已经有了官方结论的事件,云南的有关方面为什么还需要如此煞费苦心“躲躲藏藏”。这一“躲”,不仅得不到民众的喝彩之声,反而徒添了许多疑虑。民众或许会想了:为什么要回避我们想知道的问题?他们躲着藏着,是不是“躲猫猫”事件还有许多猫腻?他们藏着掩着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不肯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的话,原本日渐清晰的事件,反而会重新陷入到怀疑的“旋涡”之中,而这种“旋涡”,正是云南的有关方面自己所营造的。
在一次公共舆论事件中,云南有关方面的确有许多的机会“化被动为主动”。可是,如果想要通过“躲猫猫”类似的方式来躲避、敷衍,民众肯定是不会答应的。只有大大方方地向民众细说详情、讲明真相,甚至让民众得以参与其中,才是对民众权利和利益最大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