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6版:人文
3  
PDF 版
· 濮存昕不满:孔子怎会武功?
胡玫反驳:史书说他善射箭!
· “杜拉拉”为何跟我们“躲猫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3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杜拉拉”为何跟我们“躲猫猫”?
不愿露面的畅销书作者通过电邮回应本报,
他们之所以“隐身”,一为保护自己,二是拒绝喧嚣

  本报讯 真人不露相?《藏地密码》、《杜拉拉升职记》、《山楂树之恋》这些书红透半边天,但是它们的作者却不约而同地与读者、媒体玩起了“躲猫猫”,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神秘堪比当年的“深喉”。他们在玩什么玄虚?他们有什么顾虑?

  昨日,《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李可、《藏地密码》的作者何马接受本报记者的电子邮件采访,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不愿意公开抛头露面,是希望能在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保护内心的自由。

  “杜拉拉”不愿公开露面

  职场中的“金领”注意自我保护

  在经济寒冬中职场类图书势头强劲,其中的佼佼者非《杜拉拉升职记》和其续集《杜拉拉2年华似水》莫属。但是它们的作者李可,却始终云遮雾绕,不露真容。据出版方称,李可是北京一家外企的HR的负责人,到目前为止,出版方见过李可真容的也只有两位工作人员,仅限于签约时匆匆一面,并应李可的要求,对于她的外表、容貌等标识性特征,一律对外封锁信息。

  更有甚者,出版方邀请李可参加贝塔斯曼的活动“蓝色沙发”,也被她婉言谢绝。博集天卷市场部经理浦军说,李可之所以如此低调神秘,其实是担心在职场中“暴露”自己,不愿意周围的人知道自己就是“杜拉拉”,是一种自我保护。昨日,通过出版方,李可接受了本报的电子邮件采访,但仍然对自己的个人信息秘而不宣。“写书为了成就感,因为我是一个非常需要成就感的人。”她在电邮中写道:“但是否愿意公开露面,只是个人价值观的不同罢了。平淡比离奇更好。很多创造奇迹的人,追求的是平淡而不是离奇。”

  读过《杜拉拉升职记》的读者会发现,作者深谙职场的奥秘,并颇有应对之道,这其中不少是积极的方法,也有一些消极的手腕。身为职业人,在书中披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用李可的话来说,“会失去心灵的自由”。这也是很多职场小说作者保护自身的一种心理需求,比如《无以言退》、《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等小说的作者也是身份成谜。

  “人肉搜索”也搜不出“何马”

  《藏地密码》的作者怕成名的喧嚣

  从去年开始,被炒得热火朝天的小说《藏地密码》,着实让读者过了一把瘾,如今,这部畅销小说已经出到了第5本,而该系列图书的总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然而作者何马的身份至今让人捉摸不透。读者和媒体对何马的了解加起来,也仅限于——生于四川,在西藏生活过10年,喜欢探险,曾一人独自穿越可可西里腹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除此之外,就是一片空白。

  愈神秘,愈关注。前不久,许多网友对何马展开了“人肉搜索”,但是竟然连这么“毒”的一招也“人肉”不出何马的真面目。“那也是因为我们刻意为何马保密的结果。”《藏地密码》编辑、北京华章同人编辑闫超说。

  “写这本书原本就是出于我对西藏和探险的热情,我不希望因为这本书而改变自己平静的生活。”何马在电子邮件中告诉记者。他说,自己很内向,不善言辞,也不喜欢交际,所以不愿背负成名这把双刃剑。“像韩寒、郭敬明和天下霸唱,因为写作成名,但在公众的视线下,他们的生活却日益喧嚣。”

  畅销书作者拒绝喧嚣而“隐身”

  对写作和读者多有裨益

  多元化的社会中,写作、出书,当作家的门槛越来越低,也越来越趋向非专业化。据悉,中国近年的长篇小说的创作量每年都超过了1000部,是以前十几年的总和。很多作者都是白天朝九晚五在职场中打拼,夜晚在家中玩弄几把自己喜欢的文字,圆一把作家梦。

  李可、何马,还有《山楂树之恋》的作者艾米、《戒嗔的白粥馆》的作者“小和尚”等等,相当一大批畅销书作者隐姓埋名,不露真相,做一个默默无名的写作者,表达了一种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成为了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写作是孤独者的事业。”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无论出于自我保护还是拒绝喧嚣而‘隐身’,对其写作总是多有裨益,或许能产生更多的好书。”

  畅销书作家穿上“隐身衣”导致的可能性是: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身边一位沉默寡言的同事或朋友就是“杜拉拉”!    

  本报记者 陈桔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B0016 “杜拉拉”为何跟我们“躲猫猫”? 2009-3-9 钱江晚报b00162009-03-0900019;48257178002CE1754825756F000ECF85[B1-屠晨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