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诸暨市应店街镇道地村村民应淼兔在收拾自家祖屋之时,意外发现了几件稀罕物,上面赫然印着“户部执照”的字样,“执照”上白纸黑字写着爷爷应玑的名讳,还加盖了当时官府大印。
老应说自打从箱底翻出这些旧家什后,一家人就开始琢磨,但家里祖辈上没人做过生意开过店,爷爷应玑是个私塾先生,名气也不小。
会不会是官凭?但家谱上也没记载爷爷当过官。老应一家被搞得莫名其妙,很想闹闹明白。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老应家里发现的是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颁发的文凭,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文凭”。
从执照上“捐银肆拾叁两贰钱正,给予发填部监各照”等字样来看,应玑应该是花了43两白银拿到了监生“文凭”。
虽说文凭是买出来的,但清代的这些文凭在防伪技术上却挺下工夫。
监照上写着“国子监为请旨给发执照事 准户部知照应”的字样,还把捐监人的籍贯、年龄和体貌特征撰写得明明白白。除此之外,两件执照的上方和右侧边缘还分别留有半字编号和半个关防印章,并写有祖上三代曾祖、祖、父的名字。
“执照原本应为一式两联,档案馆保存的是官府存档的左联。”诸暨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解释说,两件执照的上方和右侧边缘分别留有半字编号和半个关防印章,是为了日后勘合辨验,防止假冒。
本报通讯员 翁均飞 陈伯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