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图书馆看解放前旧期刊的缩微胶片,有幸遇着一位老人家。他大概有八十多岁,顶上只剩几绺稀疏的白发,佝偻着腰,颤颤巍巍地,在两位图书馆女馆员的搀扶下,坐到了我旁边的幻灯机前。我心里默默在想,这么大年纪了,还来看老期刊,眼睛还能看清这样模糊的缩微胶卷吗?
老大爷端正地坐着,可能走得急了,喘着粗气。两位女馆员小心翼翼地把胶卷装在幻灯机上。那位高一点的女馆员随口问道:“大爷,您这是来看什么啊?”那大爷自得地笑了笑说:“我是来找我在以前发表的诗歌,1945年发表的,一共八首。”两位女馆员听了这话,报以啧啧的赞叹,坐在旁边的我,也是惊叹不已。
这惊叹不是因为老大爷曾经发表过八首诗歌,而是因为虽然中间相隔六十多年时光,他依然恋恋不忘自己当年诉诸于笔端的这些文字,在古稀之年,在身体情况已经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依旧千辛万苦、怀着探宝样的心情,来这个阅览室一睹自己当年的文字,这样的执著,令人感动,令人感慨。
其实,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谁又不是对自己的文字分外珍爱呢?那一粒粒也许并不饱满的文字编排,即便是会被今时今日铺天盖地的文字湮没,我们同样会郑重其事地予以珍藏,偶尔遇到批评,即便是批评得很有理,从情感上,我们依旧不能完全接受。就比如前几天,一个专栏编辑在MSN上对我说:“你最近两篇文章被主编小批了一下啊,说有点水,下次用心点。”我连忙说:“好的,下次一定努力改进。”嘴上说着,心里却依然有点不服气,站起身就翻出那两篇被批为“注水”的文章,仔细捉摸,渐渐觉出的确是自己写得急了,有些欠火候,那主编批评得有道理。可一转念,又不免有了护犊之心:你既然觉得我的专栏文字不好,为什么不提前告知呢,既然已经同意刊发,又说不好,真是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不过也可能是自己近来状态欠佳的缘故吧……种种理由,种种解释,在内心深处,千回百转。虽然已经知道是自己的文章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愿意改正,但同时,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又保留着一份执拗的坚持,相信自己的文章是好的。即便是多年以后,如隔座大爷一般白发苍苍,我想每个写作者,都还会心心念念于自己年轻时候的文字吧,因为,那里面倾注着我们的心血,好与不好,毕竟,它们都已经成为岁月的见证,仿佛脸上那些皱纹,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日积月累,无法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