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32岁的祝女士(化名)静静地睡在浙医二院神经内科的病床上,听到人声,偶尔用力睁开眼睛,又无力地闭上。她的妈妈温柔地拂去女儿额上的微汗,时不时低头和她说话。
“中风,10天了!刚可以睁开眼睛,但还没有力气说话。”母亲说。她告诉记者,女儿是个文字工作者,长年伏案工作,很忙,也很辛苦,“几乎每天都要下午6点才能下班。出事那天,她去朋友那里玩,中饭后没多久,大家就发现她不对劲儿——坐在沙发里没反应了。”
送医院急救,诊断是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出血。“这是35岁以下典型的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主管医生汤医生说。汤医生翻着病历告诉记者,祝女士虽然体检就发现有高血压、高血糖,但显然没有对症治疗过。
记者查阅浙医二院的资料发现,2008年,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住院的有205位,40岁以下的有11位,最年轻的为29岁;而在2006年,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住院的共有168位,40岁以下的有8位,最年轻的为30岁。由于疾病的特点,病人中大多人都留有或轻或重的后遗症,影响工作和生活。
浙医二院国际保健中心副主任、心内科专家朱莹非常惋惜地说,祝女士是个典型的忽略体检结果的病人。“像这样的患者很多。”朱莹说,很多人觉得,体检报告单上反映的是检查指标,并非确诊病情;尽管体检报告上的指标异常,而自身并无不适感,就不加以重视。这很要不得。“尤其是年轻人,体检时因为嫌麻烦,经常漏项;即使确诊为高血压,也因为年纪轻,觉得身体扛得住,拒绝吃药,这其实埋下了疾病隐患。”
专家建议:体检中发现血压异常,最好的办法,是当日和次日的上下午测量血压;如果三次不同时间的检查,都发现血压偏高,就需要看医生,医生可能会要求你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比如动态血压等来确诊。同时,曾经发现血压偏高的人,在气候变化、工作紧张时,也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发生意外。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通讯员 方序
新闻链接
我国新修订的《高血压防治指南》降压达标的标准是——对没有合并症(指出现糖尿病与肾功能不全者)和并发症(指出现心、脑、肾受损者)的患者来说,舒张压(下压)要低于90毫米汞柱,收缩压(上压)低于140毫米汞柱;对伴有糖尿病、肾脏疾病、冠心病以及中风的患者来说,收缩压低于13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80毫米汞柱。